如何评价许鞍华导演电影《明月几时有》?
听说《明月几时有》是这一届的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我今天二刷了一遍。当初被电影的题材所吸引,看了第一遍,只是那时并没有留下深刻的映像,相反,倒是有些失望。今天我二刷,为了确认我是不是感知迟钝,没有好好欣赏这部影片。
我是看抗战剧和谍战片长大的,我父亲除了看新闻联播,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看的目不转睛的就是谍战剧和抗战剧了,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父亲有相同的喜好。以至于上了大学,剧荒的时候,也会找一些谍战剧或抗战剧来看。
对于《明月几时有》,我想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资格来做一个浅显的评价。以下只谈个人感受,无意冒犯。
许鞍华导演出手的作品,自有其气质。《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像一幅油画,也像一首诗,不浮华,不矫揉,静水流深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部佳作。许鞍华导演作为女性导演,有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从来都不是大张旗鼓。
故事许鞍华导演擅长在大时代里捕捉小人物默默无闻的灵魂。恰恰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灵魂,在大时代里安静的选择了他们的信仰,并为其安静的付出生命。
影片的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两个中文老师,一个游击队队长。他们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就像影片伊始,面对男友(李锦荣)的求婚,方姑说:结什么婚啊,先活下去再说。
这句话影响力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在活下去这个不确定的因素面前,他们就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虽然彼此携手,却只让感情流淌在心底,任何承诺都不作数。
方姑(周迅):老师,善良单纯,文雅安静,一次偶然,帮助自己崇敬的矛盾先生一家撤离,在此之后,接受游击队队长(刘锦进)的邀请加入地下工作。
李锦荣(霍建华):文艺,爱做饭,爱生活。在决定去执行潜伏任务的前夕,他像自己心爱的女友(方姑)求婚,他说:我们结婚吧,我们马上行礼,找家酒楼摆一桌,只要我们都活着,我每天都给你做好吃的。遭到拒绝后,他说:我要走了。方姑很生气,他至始至终没有说自己要去哪。在营救方姑母亲的行动中,方姑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回到学校潜伏,直到身份暴露,被日本人杀害。
刘锦进(彭于晏):游击队队长,神枪手。他聪明机警,果决勇敢,执行力爆表,在护送文人离开香港的任务里,只一个眼神就确认那个冒充的特务,并在热络的寒暄中将其一刀致命。也是在这次行动中,他认识了方姑,在任务结束后,他带着两块糕点来见她,邀请她加入地下组织。两人间一直弥漫着未到道破的情愫。这是影片最有希望又最悲伤的地方。
影片结尾,他特意去跟她告别,他笑嘻嘻的说:“我们,我们可以这样告别已经很幸好了。沉默了一会,他说:唉,你知道我跟我战友怎么告别的吗?嘭!再见了,咔咔!永别了,呵呵!”
她说:你要活着回来。
她说:我原来的名字叫孔秀芳,到年底就27岁了,你要记住我的名字,总会找得到的。
他:记住了。
她:那么胜利后见喽。
他:一言为定。
他犹豫着克制着向她走近,离别前两人终于有了一个拥抱。拥抱过后,他转身利索的跑到河边,把船推向水中,跳上船朝她挥手作别。镜头转向她,站在岸边,提着一盏灯,在夜色里踮脚张望。镜头回到江面,那艘孤独的小船向右移,时间变了,我们看到岸上竖起的高楼大厦。
这样一个离别就这样淹没在那个时代的洪流里,悄无声息,那些年轻的人啊,那些还未说出口的爱情,藏在心里的爱情,也都这样,悄无声息的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无声息的远去。
这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画面就像行文伊始说的,这部电影的质感,像一幅油画。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画面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时代的气息。除了技术层面上(场景,灯光,调色,服装,道具等)的把控外,我个人觉得这种气息出自许鞍华导演的文学素养。因为懂得,所以尊重,因为爱,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真实。“真实”是电影的力量支撑。
虽然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个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个电影的败笔。
开篇,一个年迈的老人开始讲述当年地下党护送文人离开香港的故事,影片由此拉开,这个年迈的老人,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一点点讲述那些残破的记忆。引出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讲实话,在我看来,这个角色破坏了影片的质感。同样也是由“回忆”串起来的影片《黄金时代》据说也是一部佳片,惭愧的讲,《黄金时代》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我不认同电影可以如此这般讲述。
但是同样是用“回忆”串起来的电影《东邪西毒》却有一种魅力!张国荣饰演的欧阳锋在讲述别人的同时,他自己才是那个故事的中心,虽然他常常避而不谈。王家卫有天才的叙事能力,他能像诗一样的讲述故事。
对于许鞍华来说,她的诗里面更多了一份无法抑制的悲伤。
当然这只是个人见解,恕我见识浅薄,暂不自知。
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