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宝安区专家教您如何预防?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痄腮”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痄腮是因感受痄腮时邪,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 疼痛为主要特征。预后大多良好,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陷心肝变证,而见昏迷、痉厥; 年长儿可能合并毒窜睾腹变证,而出现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而冬春两季较易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为最多,常在儿童中集体流行。 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较早,如明代《外科正宗·痄腮》 论曰: “痄腮乃风热、湿痰所 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疡科心得集》 云: “此 因风温偶袭少阳,经脉失和所致。” 《温疫论》 亦说: “湿热毒邪,少阳相火上攻耳下,硬 结作痛。”
现代医学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该病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并有延及全身其他腺体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和轻 度全身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炎,青春发育期后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受痄腮时邪。该病邪属于风温邪毒。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 腮毒壅阻。
2. 常证病机
(1) 腮毒在表 耳下腮部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处,邪入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 运行不畅,凝聚局部则腮部漫肿疼痛,甚则咀嚼不利。
(2) 热毒蕴结 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邪郁不解,热甚化火,则出现高热不退,烦 躁头痛,腮肿坚硬。
3. 变证病机
(1) 邪陷心肝 手足少阳相通,且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 厥阴,热甚生风,扰乱心神,出现高热、抽搐、昏迷。
(2) 毒窜睾腹 足厥阴之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蕴结,自少阳传入厥阴,则少腹疼 痛、睾丸肿痛。
【临床表现】
发病前2~3周多有痄腮接触史。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当日或次日即 见腮部肿胀,通常先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亦有两侧同时肿大,或始终限于一侧 者。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肿胀部位疼痛,张口进食特别在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 剧。腮肿表面不红,边缘不清,触之微热,按之有弹性,有轻度压痛,口内腮腺导管口常 见红肿。腮部肿大常在2~3日达高峰,此时全身症状也较前加重,再经4~5天后腮肿逐 渐消退,全身症状亦渐消失。整个病程约1~2周。
较大患儿和青春期后,在患痄腮的同时,少数可发生睾丸肿痛和脘腹疼痛。亦有少数 痄腮重证患儿,在腮肿高峰时会出现高热、嗜睡、抽搐等变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 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后波及对侧。腮腺肿胀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1~2周。
2.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 发病前2~3周有痄腮接触史。
4.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②尿、血 清淀粉酶增高。③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可达 (50~ 500) ×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1.发颐 是以面颊肿胀,边缘清楚,表皮泛红,疼痛明显,腮腺导管口可见脓液为 主症。多见于成人。常继发于伤寒、温病等之后。多为单侧发病,无传染性。现代医学称 之为化脓性腮腺炎。
2. 痰毒 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的肿块,边缘清楚,质硬有触痛,可化 脓为主症。发病无季节性,无传染性。可有原发病,如急性乳蛾等。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 淋巴结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轻重
(1) 轻证 无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轻微,质地较软,无明显张口困难。
(2) 重证 高热不退,腮肿明显,质地较硬,胀痛拒按,张口困难。
2. 辨常证变证
(1) 常证 以腮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
(2) 变证 在腮部肿胀的同时,出现高热、头痛、嗜睡、昏迷、抽搐诸症,或可见睾 丸肿痛、少腹疼痛与脘腹疼痛。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解毒消肿。
2.具体治法 起病之初,温毒在表则疏风解表,散结消肿; 热毒壅盛证治以清热解 毒,软坚散结。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 血止痛。本病宜采用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三、分证论治
(一) 常证
1. 腮毒在表
证候表现: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或颌下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 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此证为病之初起,温毒在表,邪较轻浅。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郁于肌表, 表里失和,开合失司,故轻微发热恶寒,或有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腮 颌乃少阳经络所循之处,温毒壅滞少阳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腮肿疼痛,咀嚼不便。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剂: 银翘散 ( 《温病条辨》) 加减。
方解: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君; 荆芥、淡豆豉逐邪外出为臣; 薄荷辛 散表邪,牛蒡子、甘草、桔梗宣肺祛邪,利咽散结,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皆为佐使药。
加减: 加板蓝根专解温毒,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浙贝母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腮肿明 显加马勃、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热甚加葛根、黄芩、石膏以清热; 咽喉肿痛加马 勃、玄参清热利咽; 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2. 热毒蕴结
证候表现: 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口渴引 饮,烦躁不安,或伴头痛,咽红肿痛,食欲不振,呕吐,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 滑数。
证候分析: 热邪入里,毒热炽盛,故高热不退,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热毒结聚 少阳,故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咽红肿痛; 毒热内蕴,则烦 躁不安,头痛,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溲赤; 邪热伤津耗液,故见口渴引饮。
治法: 清热消肿,解毒散结。
方剂: 普济消毒饮 (《景岳全书》) 加减。
方解: 方中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 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风热; 玄 参、马勃、桔梗、甘草清热利咽消肿。
加减: 腮部肿痛,硬结不散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软坚散结; 高热、烦躁者,加 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二) 变证
1. 邪陷心肝
证候表现: 在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天,壮热不退,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 昏迷,惊厥,抽搐。舌质绛,舌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热毒炽盛,则壮热不退; 邪热上扰清阳,则见头痛; 邪毒内陷心营,扰乱 心神,故嗜睡,昏迷; 热毒扰动肝风,热郁经络,筋脉拘急,故见抽搐,项强; 舌质绛, 舌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邪入营血之象。
治法: 解毒散结,息风开窍。
方剂: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加减。
方解: 方中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 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 毒; 僵蚕、钩藤息风止痉,散结化痰; 夏枯草平肝散结。
加减: 昏迷、抽搐明显者,另服紫雪丹、至宝丹以加强清热息风开窍的作用。
2. 毒窜睾腹
证候表现: 腮部肿胀消退后,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或脘腹疼痛,可伴有发 热,呕吐,溲赤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此类变证,多见于青春期患者。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窜厥 阴,蕴结不散,故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热毒郁于肝经,条达疏泄失调,故见发 热,腹痛,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方剂: 龙胆泻肝汤 (《兰室秘藏》) 加减。
方解: 龙胆草泻肝胆之实火,兼清下焦湿热; 山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木通引湿热下 行,从小便而出; 柴胡疏理肝胆,畅其条达; 当归、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延胡索、川楝 子疏肝泻热,理气止痛。
加减: 睾丸肿痛较剧,或脘腹刺痛,可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气散滞。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板蓝根冲剂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温毒在表证。每次1/2~1袋,每日 2次。
(2) 五福化毒丸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热毒蕴结证。每次1/2~1丸,每日 2次。
(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清热解毒,抗炎消肿。温毒在表,毒热蕴结皆可应用。每次 1/3~1支,每日3次。
2. 外治法
(1) 如意金黄散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温毒在表,毒热蕴结皆可应用。以醋或清茶 调敷患处,每日2~3次。
(2) 重楼解毒酊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温毒在表,毒热蕴结皆可应用。涂患处,每 日2~3次。
(3) 青黛散2g,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2~3次。
(4) 新鲜仙人掌1块,去刺,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患处,每日1~2次。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痄腮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传染; 并且应经常检查儿童腮部, 有可疑者应及时隔离观察。
2.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3. 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周。
二、调护
1. 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
2.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禁食肥腻、酸辣等食物,以流食、半流食为宜,注意 口腔卫生,多饮水。
3.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复感外邪。
4. 并发睾丸炎者用丁字带保护。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