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为郭德纲的相声之路提供了哪些帮助?
现在有一种说法,侯耀文收郭德纲为徒,只是给了郭德纲一个立足相声界的名分。这个话不能说不对,但是太狭隘。这也是现在网络上有关相声界讨论的一个不好的风气,太关注于相声演员的八卦,津津乐道于师承、出身、恩仇等等,将人与人的交往完全描绘成庸俗的利益关系。侯耀文先生收徒郭德纲是在2004年,2007年侯先生突发心脏疾病去世,而这三年的时间里,侯先生的确让郭德纲在京城相声圈有了一个“身份”,但在相声艺术上对郭德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相声在上世纪末期的迅速沉寂,这门艺术的影响力在年轻观众中出现了断档。有些观众对侯耀文先生在相声上的成就不熟悉,甚至我看到有些言论因为对郭德纲有偏见,连带对侯耀文也不认可,这是非常荒唐的。侯耀文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会长,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在八十年代那批红遍全国的相声演员里,侯耀文石富宽组合是出类拔萃的一对名角。著名曲艺作家梁左(姜昆《虎口遐想》的作者)曾经在书中评价侯耀文:“侯耀文对相声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说、学、逗、唱样样拿得起来,而且活儿路子宽,差不多的传统段子都会说,这在新一代相声演员中并不多见。”
侯耀文不但在事业上对郭德纲大力支持,比如那句著名的话:“郭德纲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势必嫉恶如仇”,为徒弟深陷争议据理力争。而且在艺术上有过悉心指导。不要小看这三年的师徒之交,郭德纲曾经多次谈到师父侯耀文对自己的指导,侯耀文生前经常在德云社的后台活动,郭德纲回忆说师父就像一个“老小孩”一样洒脱随性,但在当时的德云社来说,侯耀文这种“咖”在后台,那就是担当了“坐钟老先生”的角色,这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演员的心理上,都是莫大的支持。
关于侯耀文先生在相声艺术上对郭德纲的影响和帮助,举几个小例子。
比如郭德纲在传统相声《文章会》以及综合了《文章会》和《大保镖》的相声《文武双全》当中,有一句台词:“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当搭档再追问“哪个大学?”的时候,郭德纲开始变的不自信,说话支支吾吾试图含混过关,最后硬着头皮死杠:“我就清华大学的,怎么着吧?”这段人物性格的表演,就来自于模仿师父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有过一段相声叫《声乐研究》,一开场侯耀文介绍自己就煞有其事:“说相声呢是我后来,原来我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石富宽开始刨根问底,侯耀文就支支吾吾不敢再说,最后也是豁出去了大喊:“我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看不出来,你看,瘦成这样的你看不出来?”这一段从台词到人物性格形象,郭德纲都得到了侯耀文先生真传。
还有一个作品,就是郭德纲2010年的新作品《新夜行记》,很多人都认为这段是改编自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夜行记》,其实这个作品真正致敬的,应该是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曾经创作拍摄过一个相声作品《夜行记后传》。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相声,而是那个时代流行了一段时间的“相声TV”,就是相声演员本人亲自出演,背景为相声,画面为实景演出的MV。老侯(侯宝林)先生的《夜行记》里,骑的是自行车,而郭德纲的《新夜行记》里“苏联专家撤退时留下的摩托车”、“8毛钱一斤一共花了140块钱”、“找朋友画了车牌和驾照,收我200比摩托车还贵呢”这些哏,都是从侯耀文先生的《夜行记后传》里直接继承下来的。
当年正值德云社遭逢大难起死回生,912复演刚过。从2007到2010,德云社风雨飘摇人心不稳,又遭构陷险些关门大吉,而侯耀文先生去世三年,仍因家庭遗产案,骨灰迟迟未下葬,郭德纲先生将师父侯耀文的遗作改编搬上舞台,口中说着师父留下的“包袱”,心里泣诉的当是“爷们儿,您咋就忍心走的这么早哇……”
另外还有一个对郭德纲影响较大的,那就是“太平歌词”。现在得力于郭德纲的普及,相声观众都知道了“太平歌词”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本宫唱”。而在此之前,这一常识几乎鲜为人知,相声演员也无人普及无人唱。如今有些论调,认为郭德纲是拿“太平歌词”炒作自己:“其实演员都会,只是因为太平歌词曲调单一,不好听,没必要唱。”或者认为太平歌词只是旧社会相声演员开场招揽客人开场用的,现在剧场、电视上说相声,用不上太平歌词了,这种“糟粕”应该抛弃了。其实都不对。太平歌词不只是开场用,在相声表演中间也可以穿插,太平歌词不是简单不好听,而是唱好了不容易,既要好嗓子,还得运用得当。作为相声基本功的一个大项,早期的相声艺人几乎人人会唱,而且太平歌词的传统唱段内容丰富曲本众多,它的语言生动,高度夸张,具有民间文艺的突出特色,大都是以“劝善”为主,并不是什么封建糟粕,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扬。
为什么我要提到太平歌词呢?因为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就是在那个年代不忘发扬传统,甚至可以说唯一将太平歌词活学活用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和石富宽在1980年有一个作品,叫《财迷丈人》,这是一段抨击买卖婚姻、滥收彩礼的新相声,其中就将太平歌词搬上了舞台。而且是运用太平歌词的曲调,重新填词改编的,侯耀文通过“财迷丈人”之口,用太平歌词唱出来“自己”的要求:
叫一声闺女听仔细,
听我把彩礼的数目我就提上一提。
手表、电视还有半导体,
自行车、电扇和缝纫机。
酒柜、立柜还有沙发椅,
方桌、圆桌还得带茶几。
茅台、西凤还有威士忌,
那卤肉、烤鸭子还有香酥鸡。
把这些东西你都准备好,
咱们吃点、喝点、玩点、乐点,全是赚滴!
这段《财迷丈人》在1980年获得了全国短篇曲艺作品评比的三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曲艺编辑陈连升曾在自己的书里评价道:“侯耀文在表演中,根据情节需要学唱了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仿学了评剧唱腔,还把已经绝迹多年的太平歌词用在了财迷透顶的老丈人身上,让在场的观众一新耳目。”
我们注意到,陈连升在评论中提到“已经绝迹多年的太平歌词”,可见当时在相声界太平歌词的确已经被演员们完全抛弃了。而侯耀文却不忘传统,活学活用,不但让这门唱重现舞台,还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经典作品。
陈连升老先生说太平歌词绝迹多年,与如今那些反对郭德纲“过度”普及太平歌词的论调截然不同。那么陈连升老先生说的具备权威性吗?这个还真不能不服。陈连升先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编辑。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陈连升就负责相声重新登上舞台的编辑推广工作,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可以说曾经大红大紫的相声演员的作品,都曾经通过他之手传遍了千家万户。他虽然不是相声演员,但对相声艺术的评论绝对具有权威性。如果还没印象,他有个儿子,叫陈溯,2018年曾参加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节目,被召唤师点评后自称“我们也是有羽毛的人”那位。
话说回来,郭德纲的太平歌词当然不是跟侯耀文学的,但是对待太平歌词这样的传统相声功夫如何继承和发展,郭德纲一定得到了侯耀文的指导和鼓励。侯宝林在临终前曾念念不忘:“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这是咱们相声的主要技巧”,侯耀文在新相声中不忘继承传统活学活用,虽然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和需要,相声几经洗礼变化,但对传统的坚持一直延续到郭德纲的身上。
说到太平歌词的唱,又想到了相声里的“学唱”。侯宝林先生不但爱唱,甚至可以说是相声里“柳活”的开创者。他的儿子侯耀文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各种戏曲学唱信手拈来。在这一点上与郭德纲可谓是一见如故。而郭德纲的学唱,受到侯耀文的影响痕迹更重,侯耀文评价郭德纲“他会的有些我都不会”。但是有一点郭德纲得到了侯耀文的真传,那就是不管是完整的“柳活”作品,还是相声表演中加入一小段“腿子活”,最终都要落在“包袱”上。这是相声表演中的一个前提,就是说学逗唱都要为“包袱”服务,单纯的学唱,单拿出来作为才艺展示可以,但用在相声里头,唱的再好,最后却没包袱,那也不算好相声。我们看郭德纲包括他的徒弟们,在相声里不管是学唱戏还是唱歌,最后总是以调侃搭档等包袱来结尾,这才是“学唱”的正确用法。有些人评价郭德纲“唱的是不错,但老是歪唱,好好的戏唱俗了”,那是你不懂相声,贻笑大方。
侯耀文先生自幼受其父侯宝林影响,虽遭父亲反对,最终还是走上了相声艺术之路,艺龄四十七年,是全国“十大笑星”之一,获得过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他身居高位,慧眼识人,发掘民间艺人郭德纲收为弟子,不但事业上扶持,更在艺术上悉心教导,才有了如今相声界炙手可热的德云社。侯耀文先生爱人才,爱相声,更热爱观众,2006年作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的他,带领队伍在当年的3月到7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国29个省市121个城市,为观众奉献了343场文艺演出。开创了中铁文工团建团56年的第一次创举。2007年6月,侯耀文先生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正在安徽录制节目的郭德纲闻讯嚎啕大哭,十年后的2016年,郭德纲依然发文纪念恩师知遇之情:“在仪式举行前,有大批的人阻挠先生收我。恩师力排众议,毅然将我纳入门墙。书写至此,泪如雨下……”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