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余光中是“乡愁诗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 余光中的《乡愁》,它曾经打动了无数身处海峡两岸的人们。诗人余光中也为此获得了 “乡愁诗人”的称谓。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诗并非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其 写作风格也经历过一个与三十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具有相同变化轨迹的变化过程,即先西 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19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 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正如他自己所述, “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18#年 的葡萄酒”。到了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自己的重要性,无论 是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心理依恋方面,便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 的乡愁诗。
余光中抒发乡土情感的诗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那首《乡愁》诗:“小时候,乡愁是 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 一,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人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 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情感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 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