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背嵬军大破十万金军是真是假?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死后背嵬军就消失了?
谢邀!
背嵬军在历史上的确有,《宋史·孝宗本纪》:“庚戌,诏籍诸军子弟为背嵬军。”《宋史·韩世忠传》:“师还建康,置背嵬军,皆勇鸷绝伦者。”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进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反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背嵬(wéi)军,中的嵬是指山高大的样子,其得名有的说是取自《诗经》“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也有的说是大将帐前骁勇善战的人,也有说是帮大将背酒壶的亲信。反正是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背嵬军是当时宋军韩世忠和岳飞的精锐亲卫。据说岳家军最鼎盛的时候有十万人,其中有背嵬骑兵八千人。
假如真如所说五百背嵬军就大破十万金军,那八千背嵬军,近十万岳家军恐怕是可以轻易灭金国了。实际上这个故事有原形,但是历史上并没有笔录,故事最早是出现在《金佗稡编》中的,这本书由岳飞孙子岳珂撰写,但实际上是有不少水分的,朱仙镇大捷即没有其他历史佐证,又违反逻辑,所以现在一般只存在演义小说中,历史上不被承认。
从《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相互佐证的情状来看,朱仙镇大捷应该大体如《续资治通鉴》这段记载这般:
金都元帅宗弼既败于郾城,愤甚,以师十二万次临颍。甲寅,岳飞遣统制杨再兴、王兰、高林以三百骑击之于小商桥,杀二千馀人,再兴、兰、林俱战死,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镞二百。飞痛惜之。张宪继至,复战,宗弼夜遁,追奔十五里。飞谓子云曰:“敌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急援王贵。”既而宗弼果至。乙卯,贵将游奕军,云将背嵬军,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将左右翼继之,杀其副统军。飞进军硃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宗弼对垒而陈,遣背嵬骑五百奋力破之,宗弼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壬戌,岳飞奉召班师。
当时金兀术的主力是在进攻颍昌,岳飞率主力救援颍昌并展开决战,在这个过程中,岳云率800背嵬军冲击金军,步兵由两翼掩杀,击杀了金军的副统军。金军被击退,岳飞进军硃仙镇和金兀术相持。岳飞令岳云率五百背嵬军击破,金兀术退回汴京。壬戌,岳飞奉召班师回朝。
颍昌大捷因为笔录的缺少,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从此战的结果上来看,岳飞是胜利的,首先击退了金兀术的围攻,破坏了他的战术计划,使其退回汴京。而岳云率五百背嵬军击败的应该是金兵战败后的断后部队,当时硃仙镇的兵力应该不多,不然岳飞不会只派五百人。
但从整个战术上来看,岳飞孤军深进,兵力可能在3万左右,相对金兵严重不足,粮草也给予困难,又没有友军支持,所以很快便奉召班师了。
所以说,历史上五百背嵬军大破十万金军实际上是张冠李戴的夸大,这五百人实际是颍昌之战的参与者,而不是全部,只不过后世的演义中将其全部回功给了他们。
至于这只军队的结果,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宋史·岳飞传》中写道:
至视世忠军,俊知世忠忤桧,欲与飞分其背嵬军,飞议不肯,俊大不悦。韩世忠忤逆了秦桧,张俊想借机找岳飞商量想把韩世忠的背嵬军分了,但岳飞不肯这么做。不久后,岳飞便因“莫须有”而冤死,韩世忠也辞官回隐。主帅不在了,作为亲卫的背嵬军的结果应该是如张俊所愿被分割了。
实际上,一只军队就像一把宝剑,要害要看在随的手中,假如像在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手中,可以所向披靡,假如是无能之辈,只能是宝剑蒙尘。
如吴起所创的魏武卒,吴起在时最多不过五万人,却让六国畏之如虎。但吴起离开之后,魏武卒便快速衰弱,到庞涓在桂陵战死便威风不再,再到伊阙之战,碰到白起,24万魏韩联军兵败如山倒,魏武卒争相逃命,结果全部被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