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有点羡慕大陆的简体字么?比如,书写速度快,他们小学时可以学得更容易一些?
关于汉字简化,两个极端的都有,谈不上谁羡慕谁。但我想就两个极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和群众,认为汉字简化丢失了文化内涵,是很错误的一件事情。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新中国在简化汉字的时候几乎没有造字。几乎所有的简化字事实上都不能叫简化字,而是异体字!例如“国”和“國”、“龙”和“龍”等等。真正新造的字大概只有不过百。所以说,汉字简化丢失文化内涵一说有失偏颇。
另有一部分人认为汉字简化降低了识字难度,对识字率的提升帮助极大,居功至伟。这种说法同样是片面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笔画数和识字率的相关性。“彳亍”二字加起来只有六画,“踟蹰”二字每个都十几画,认识哪一组的人多?所以识字这个事情,在于实际使用。如果我们也和港台一般地使用繁体字,我不相信我们的识字率会降低。
所以,汉字还是汉字,既没必要复遗憾,也没必要歌颂。有兴趣的也可以去学习繁体字。 *** 说的挺好“识繁用简”。
文章发表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网友对于我说的某些简化字简化得很不科学有异议。再写几个字说明一下。首先还是得声明,我本人是赞成汉字简化的,但我对汉字简化的过程不敢全盘认同。简单举例吧,比较直观——
“沖”简化成“冲”,笔画只少了一笔,但这是极失败的一笔!造字逻辑中,三点是水、两点是冰,谁们家能用冰冲洗厕所吗?
“漢”简化成“汉”、“權”简化成“权”、“鷄”简化成“鸡”,都有“又”部,但它们之间有任何关联么?简化之后的它们又能符合到哪种造字法呢?更何况,“又”部在造字逻辑中,是代手的!
“榮”简化成“荣”、“熒”简化成“荧”、……,你能相信它们是形声字,并且声部是上面那一部分么?
……。类似的例子不少。我要说的是,汉字简化的过程过于仓促,导致到普通百姓对于一些简单常用的汉字也弄不明白其由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普通百姓真正理解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的学习成本。
当然,也有简化得很好的例子。例如“雲”简化成“云”,虽然简化过程合并了新意,但这“新意”(人云亦云的云)本就是借字加上去的,“云”的象形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几乎无异。又如“體”简化成“体”,几乎完美,当然它们本就是一对异体。
最后总结一下,行书简化和异体简化都很好很科学,但个人觉得,借字简化就差点意思了,而草书简化和造字简化,我想用“欠妥当”来形容。
不过,文字嘛,约定俗成,用习惯了也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