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悲情武将何灌如何评价?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者对宋朝的评判。
然而北宋为何无将?从北宋大将何灌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端倪。
文武兼备的何灌武功何灌此人,武举出身,天生神力。曾任火山军巡检,镇守宋辽边陲。辽军经常过境来取泉水,何灌军士,不堪其扰。于是划定边陲,不让辽人前来,辽人便举兵来攻。
何灌轻松击退,并箭射高崖上的石头。箭透进石。辽人大骇,再不敢来。
汉名将李广,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见一石头,错认成猛虎,一箭射往,箭镞进石。可当发现是石头时,再射弓箭,却再没有射进石头之中。
由此可见,箭镞进石,需要强弓硬箭之外,更需要超强的神力与赤诚之心。
何灌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箭镞射进高处石头,可是比李广射石难多了。要知道自下而上的射程角度,会限制箭的威力。所以何灌对辽做出如此威慑,可见何灌的武力与忠心,在大宋王朝是数一数二的。
特别在北宋末年,徽宗时期,举国上下,军备懈怠,军士懒散,将领腐化,早已将战术战术,抛于九霄云外了。
而何灌却是例外。何灌与西夏对战,箭无虚发,一箭穿透西夏士兵,大挫西夏军威。何灌之名,也天下传扬。
文治何灌的卓著能力并非尽表现在武功射术。他在做沧州知府、岷州知府时,改武从文,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将两地的军士招募,边防保护与百姓的农耕结合,很快取得良好效果。
北宋末年,辽、西夏、金等强敌环伺,边防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几任封疆大吏都不能解决。直到何灌到来。
因为封疆大吏,或文臣,或武将,皆是从自身有限的知识储备出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将文治百姓与武治军事相结合。
何灌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很了解军事,又深明大义,关注百姓疾苦。所以才能独树一帜,通过将农耕、水利等相关政策结合,将百姓与军士,拧成一股绳,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然而,乱世造英雄,昏君亡天下。
悲情英雄的何灌金南下攻宋。
宋徽宗将数万禁军精锐全部交给梁方平。出城北上黎阳,抵御金军。何灌向宰相劝谏,金军南下,锐不可当。梁方平必败,届时,东京无险可据,无兵可守,危在旦夕。应留下大部分精兵,做好东京保护战的预备。
宰相白时中不听,反而让何灌带一群老弱病残,北上支援。何灌请辞,遭到驳斥,只能又从四周招募百姓,不到两万人,建立第二道防线。
老弱病残的军士,加上不会打仗的百姓,反抗金国的骑兵,这无疑于以卵击石。果然梁方平大败,第二防线的何灌,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节节败退,直到京城。
光杆司令的何灌在京城西城外坚守,徽宗不许其进朝,不听何灌辩解,也不听何灌防守策略。何灌成了一枚棋弃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面对绝境的何灌,依旧坚守,没有丝毫动摇精忠护国之念。交战三日,终究寡不敌众,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享年六十二。
评判何灌之死,可以说是时运不济,主公不明,非战之罪。
何灌有万夫不当之勇,又胸有丘壑、腹躲甲兵,是个很难得的将帅之才。然而上峰不信赖,处处掣肘,导致何灌不能一展抱负,看洋兴叹。
何灌是孤胆英雄。他带着一帮老弱病残,对阵装备精良金军。就似乎一个人拿着手枪,往攻打坦克、火箭炮的全副武装阵地。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不能以一敌万。
项羽曾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万人敌,是兵法,却也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何灌一人,上无垂青,下无支援,孤身奋战,只能悲情结局。
何灌,北宋难得一见的忠勇猛将。即便皇帝不怜,众臣不屑,依旧秉持忠心,以死报国。不论是个人武力、战术水平、高洁品行,堪称武将典范。
结语有人悲叹壮志难酬,如陆游、辛弃疾,一生难以施展抱负,收复失地。让人悲怆,甚觉遗憾。
可是一身正气,心比日月,却被同仁隔绝。居其位,而难谋其政。只能空看天下大势已往,无力回天。如谭嗣同一般,才是真的凄凉。
何灌的悲情,就与谭嗣同一般,有心杀贼,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