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是宋朝的八贤王还是清朝的老八?我看《宫》里面提到过,说老八是八王,对吗?如果是宋朝的八贤王,那他是谁?
清朝的八贤王是爱新觉罗·胤禩(1681年3月29日-1726年10月5日),康熙帝第八子,母良妃卫氏,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出生。年幼时书法差劲,康熙令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康熙深恶胤祀争储位,夺其贝勒,并拘禁之。
胤禩后复为贝勒,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克承大统,惟康熙遗命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 宋朝的八贤王纯属演义戏剧虚构人物,究其历史原型,有不同种说法。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23岁。
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晤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 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
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
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
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