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与黑》这部小说?
初读《红与黑》的时候,觉得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像极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出身穷困,然后凭借自身的努力一点一点往上爬的艰苦大众。我们同于连一样,有梦想,有知识,有能力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好,可是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以前的自己,变成了自己最厌恶的人。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作,这部书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的作品素材灵感多来自与自己的生活,他父亲是律师,母亲在他不到八岁的时候往世,他喜欢自己信仰伏尔泰的外祖父,主张人权,而不是神权。所以,司汤达在《亨利·布吕拉的生平》中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最大的不幸是不能和别的孩子玩耍,我憎恨神父,我憎恨我的父亲,他是神父的权利的源泉,我更加憎恨宗教,他正是以宗教的名义对我实行专政。"这种态度,成就了司汤达一生的思想倾向。在《红与黑》中,对神权的藐视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书中人物对幸福的追逐。
而对于这部书的评判,从其当时传达的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接轨点进行评判较为适宜。
1、 指责封建爱情,勇猛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红与黑》从指责封建婚姻的角度往描写于连的两次爱情。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真诚不做作,她作为市长夫人,是贵族之间婚姻的附属品,在于连为自己的孩子做家教的一段时间里,夫人发现了于连身上独有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于是原因与于连产生感情。而于连为了报复雷纳德的高傲和对平民的藐视,于连抉择与夫人有染,趁机报复市长。后来他与马蒂尔德平等相爱,但那时他的进取心发生了改变,开始追求利用马蒂尔德往上爬,于连的爱情受政治的驱使,用自己的野心支配自己的行动。
像极了现在我们所见的政治婚姻,也像极了我们现在的"灰姑娘"嫁给"白马王子"的故事,明知是童话故事,却头破血流的卖命。
2、 指责当时的阶级不平等,倡导人权主义《红与黑》中的于连作为农民阶级出生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背景,却可以凭借自己自愿学习却又十分厌恶的神学知识为自己找工作的资本,做家庭教师,做一些政治领导,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次成功的逆袭。而作者司汤达却极力表达了一位通过自己努力爬上资产阶级后的崩溃和迷失,于连爬上资产阶级之后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反而开始贪恋手中的权利,厌恶当时的自己,崩溃之后的自己抉择了死亡。于连的死亡,是资产阶级与平民阶级的对抗,是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称心自己的欲看之后,抉择的妥协与投降。
这也深刻的阐释了,只要阶级存在,就会有不平等,而阶级什么时候会消失,却是一个漫长而无从所知的过程。
3、 敢怒不敢言,唤吁人要勇猛表达自己《红与黑》这部小说开垦了小说的新写法——心理分析。这部书中,于连的心理分析可以说是心理独白,有时是于连连续的探求,有时是想象联翩,有时是心理的激动,作者都用科学冷漠的态度往分析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内心斗争,却不敢让人物真正的说出口,因为一旦说出口,书中的人物就会受到侵害,这也凸显出作者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敢怒不敢言的心绪。
于连作为作为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他的敢怒不敢言体现在他的人格特征中,他既有反抗精神,有很轻易让步;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享受贵族的权利;既看中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仰虚假的道德看;既热衷网上爬,又愤然抉择了死亡。于连敢怒不敢言,所以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让步于现实,以死亡唤吁千万老苦的大众翻身农奴把歌唱!
《红与黑》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1世纪仍有参考价值,参考我们每一个平民的人生,我们都有进取心,想获得金钱和尊重,却很轻易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这部小说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知足常乐。
我们可能有改造世界的愿看,却没有无法改变世界的能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愿你走出半生,回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