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牡丹花下》这部电影怎么样?
海报和电影画面都非常好看,索菲亚这次用自然光摄影真是拍出了好镜头。
女人看《牡丹花下》这部电影,多少都会有点不舒服的。很简单,即使戏中7个面对帅气的受伤士兵科林·法瑞尔欲望(尤其是 *** )丛生的女人和自己没半毛钱关系,女生在观影过程中总难免会燃起“把女人描绘得太差了”的怒火。就跟看好莱坞电影,里面的坏蛋角色请华裔演员来演,都有内地观众自动代入角色,并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华人形象遭到破坏,从而生气。
狠不狠不能看外表,有时候人都想不到自己能狠到什么地步。
还好,我是男人。可以心平气和地看索菲亚·科波拉如何在《牡丹花下》描绘人在管理、对抗、放纵欲望,不同状态下的形象以及每个状态转变的过程。索菲亚极其精准又细致地将这些难以捉摸的情绪和态度,统统鲜活地具象化。
我对从来都不认为拍的作品有配得上她今时今日大名声的索菲亚·科波拉另眼相看,光凭她在《牡丹花下》展现的技艺,拿下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我是服气的(显然我服不服气并不重要)。尤其是,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还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很会塑造浓烈女性形象的导演。
仙女般的演员和精妙的构图。
《牡丹花下》故事是这样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具体为1863年,妮可·基德曼扮演的玛莎女士管理的南方的一个女子学校里,克尔斯滕·邓斯特扮演的艾德雯娜是教法语的老师,她手下有5个年纪性格都不同的少女学生,当中有艾丽·范宁扮演的学生艾丽西亚。17岁的艾丽西亚美丽大胆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也有乌娜·劳伦斯扮演的艾米,12岁,小可爱。艾米在采蘑菇的时候发现了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受伤的北方士兵约翰·麦克伯尼,并把这位帅气又虚弱的男人带回玛莎的学校。约翰的出现,点燃了一屋子女人的情欲或母性。而许久未见女人的约翰,也施展开魅力,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沦陷。
1971年版海报,东木头当时的银幕形象是硬汉,环球宣传时硬是把这部电影往“独行侠”那类经典硬汉电影风格靠,然后观众发现文不对题,电影票房惨败。
这个故事源自美国小说家托马斯•卡利南1966年写的同名小说。1971年,唐•希格尔导演找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杰拉丹•佩姬等明星将小说拍成电影。这部电影如今IMDB网上有7.2分,当年在法国电影届颇受欢迎,但在美国票房很差。
然而,唐•希格尔始终认为,这部《牡丹花下》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满意的作品。
老版从颜色到镜头都诡异的开头。
老版中玛莎在做春梦时的画面……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名画《哀悼耶稣》。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我并不觉的1971年版的《牡丹花下》是部拍得很好的电影。希格尔的《牡丹花下》,总的主题是反战,但是具体呈现方式,除了开头和结尾用蒙太奇方式加上诸如“不要去当兵”之类的喃喃自语般诡异的旁白之外,故事主要内容还是性、暴力和复仇,导演解读为“女性对男性全方位‘ *** 欲望’的展现”。但是,在这个内容中,又夹杂着宗教、 *** 、黑奴权益等元素,主题、子题多到无法很好地展开。
老版·一见约翰就找回女人感觉的玛莎……
更糟的是,希格尔居然用“画外音”的方式向观众讲述每个角色的内心戏,杰拉丹•佩姬扮演的玛莎一见到受伤的约翰,其内心的OS“战争持续太久,我都忘了我是女人。”就透过旁白飘出画面传给观众。
老版·人小欲望大的艾米……
帕梅琳•费丁扮演的小艾米见到约翰,观众就听到她“他很靓仔”的内心旁白。
老版·卡萝就是新版范宁演的艾丽西亚。
乔·安娜·哈里斯扮演的卡萝,看到伊丽莎白·哈特曼扮演的艾德雯娜就着烛光给约翰擦身子,其心中燃起的 *** 也透过“她至少有机会认识男人的身体”旁白, *** 展现出来。
这台词,也是让人无法直视。
于是,老版的《牡丹花下》能让你见识到一群内心戏全靠旁白来展现的演员,即使当中有着演艺生涯获得过8次奥斯卡表演奖提名的杰拉丹·佩姬,也被这种糟糕的表演方式祸害。
老版·导演,你给玛莎女士打的光是给巫婆用的。
老版的种种缺点,到索菲亚·科波拉版的《牡丹花下》全都不见。索菲亚不认她的版本是翻拍1971年电影版,而是改编自原著小说。
老版中静静地看白人撕X的黑人角色,也有带出美国南北战争不是为黑人打,是白人自己爱打这一观点……新版中既然不涉及反战主题,删掉这一角色也合理。
引起最大争议的改动,是索菲亚把小说中黑人女奴一角删掉,这在如今动辄就往“平权”话题扯的美国,自然也是要被非洲裔演员们冠上“洗白”罪名。虽然索菲亚解释称她是因为对“黑奴历史话题非常看重,不想用点缀的方式让其出现在《牡丹花下》之中。”
删掉黑奴元素,同时索菲亚也将 *** 、宗教、战争,各种杂七杂八的主题给剔除,而她也并没像有些观众所以为的那样,在电影中讲述几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如何“宫斗”(所以劝索菲亚看《甄嬛传》学如何拍亚洲宫斗大法的观众,有点歪),她专心讲述的只有一个主题:理性与人 *** 望的博弈。
没错,电影中是一群女人对一个男人起色心,也是一群女人对一个男人施暴,但其实并没有强调“色心起杀心重”这特性是女性专属。科林·法瑞尔扮演的约翰,导演也给了足够的篇幅展现其利用“美色”在女人堆里捞好处的“渣男”形象。本质上,片中的两性之争,其实是强弱之争。掌管生杀大权的一群人,与受伤并随时有可能被交给南方士兵处死的人。以这种角度来看,《牡丹花下》就没有所谓的丑化女性问题了。
老版·看起来有点精神不太正常的艾德雯娜和约翰……
新版·艾德雯娜和约翰两人的“感情线”相当饱满。
对照着看两部不同年代的电影,很容易发现索菲亚•科波拉的导演能力强大。最显著的地方是对“优雅的 *** ”的呈现。老版的一众女性角色,被刻画成女巫般的存在,基本上就只剩 *** 的 *** ,无论是对性的饥渴,还是对杀的 *** ,全都直白呈现。
老版·擦身子就是单纯的……擦身子。
新版·请你自己去感受妮可演这场戏的强大演技,据说这场戏当时拍了两个小时,要迁就光线,我只想问科林的皮是不是被磨烂了?
新版就不一样了,且不说演员外形和造型上从“巫婆”到“仙女”(至少是淑女)的提升,同时还把每个角色对约翰的接受、产生欲望过程都绵延地拍出来。妮可扮演的玛莎,对约翰产生 *** 的过程,是通过她为受伤昏迷的约翰擦身子的戏码传达给观众的。这场戏没有任何大尺度的画面,但透过妮可充满细节的擦拭动作,观众完全能感受到玛莎已经被这位帅哥的身体吸引住,但她帮约翰缓缓擦完身体之后,镜头一转就是她走到梳洗台前站着,手捧冷水给自己洗脸……这种“理性与人 *** 望搏斗”的戏码,片中比比皆是。每个不同角色性格不同,在分配多少比例的理想与多少比例的欲望搏斗方面,都不相同。
玛莎和约翰表面云淡风轻的聊天,内心 *** 火苗猛蹿!
这有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功劳,而妮可·基德曼、克尔斯滕·邓斯特(你见过用背影就能演出角色在“压抑 *** ”表演吗?邓斯特这次演出来了)、艾丽·范宁三个主要女演员强大的演技也是功不可没。
约翰与范宁扮演的“磨人的小妖精”艾丽西亚。
淑女版《盘丝洞》的既视感。
看索菲亚版《牡丹花下》的过程中,总有种看变形版的《西游记·女儿国》混搭《西游记·盘丝洞》的错觉。之所以说是变形版,是因为《牡丹花下》没有《西游记》故事里的妖气,而是拍出了“优雅的 *** ”,简单来说就类似拍出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和行为)倒是蛮诚实的”这句话“本人”了。你说索菲亚·科波拉牛不牛?
索菲亚·科波拉和她的强大女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