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文些的是什么?
禹作为一个做出多方面伟大贡献的英雄,因为制服了史前大洪水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特别是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后人。因此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相传大禹开山制服洪水后留了一块碑竖立在衡山岣嵝山峰上,但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它。据记载,早在唐代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王碑的事了。
由此可见,最迟在唐代德宗以前,禹王碑就早已竖立在衡山上了。据说,韩愈曾游览衡山,但没有亲眼看到禹王碑。他在《岣嵝峰》一诗中写道:“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同时,刘梦得却记述“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升姿秘,文蛹虎形”,肯定此碑实有之,独异好古者搜索不得,遂致疑以传疑:“岣嵝何须到,韩公浪自悲。
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照原样拓描下来,回到长沙,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从此,岣嵝峰的禹碑名扬四海。据描述,碑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
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做定论。据古代传说,大禹为了寻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后来,大禹在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得有治水方略的金简玉书,终于制服了洪水,有些人便根据此神话传说猜测,禹王碑正面所刻77个奇字就是大禹记述的有关治水方略的内容。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要揭开石碑的真正面目还要依靠科学。据明代学者杨慎等对禹王碑的考译,全文77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舜命禹去治水;二是禹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累弯了腰,长年泡于水中,连汗毛也掉了,最后治平了九州洪水。还有其他学者考证过,结果大同小异。
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创造如此复杂的汉字。目前史学界、书法界普遍同意一种观点:汉字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几经约定俗成后,为人们共同认识、使用而创制的。但为何其字形奇怪,既不像大篆,更不像小篆,也没有一点甲骨文的痕迹?无论如何仅凭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其内容的。
禹王碑至今仍是一个无法彻底揭晓的谜,它涉及远古历史及古文字发展问题,只有等待哪一天像甲骨文一样大量发现,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对照来解读。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