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何崇蛇?
《说文》解释“闽”字:“闽,蛇种也。”就是说闽族是以蛇为图腾崇拜 的种族。闽字从造字来看就是门内养蛇者。闽族人日常与蛇打交道,以 蛇为伍,便自然地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蛇”。他们还断发文身,即剪断长 头发,在身上和手臂上刺蛇图腾的花纹,借此崇拜祖先,避害保护自己。
福建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蛇王庙及崇蛇的遗迹。比较著名的有南平樟湖 板的迎蛇会和迎赛灯蛇会。
迎蛇会 为樟湖地方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古时濒
临闽江之畔的一棵千年古榕,群蛇麇集盘旋于树下,故以其为神,在树旁 建庙,称蛇王庙。焚香烧纸,顶礼膜拜,日久便形成传统节日。
这是樟湖 先民以蛇为图腾崇拜的远古文化积淀。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忙于捉 蛇,至迎蛇日,将蛇携出迎赛。是日,大大小小活蛇数不胜数,至蛇王 庙以捕蛇大小定奖,奖品为糍粑(以糯米、绿豆、红糖制成),以获得 糍粑多少论英雄。评出等级后将最大的蛇装在“香亭”里,结彩挂 花,由四个大汉扛着迎赛。
其佘众人沿途各持小蛇相随。一般都用 湿毛巾缠住蛇头,以手控制头部,蛇身缠绕在持蛇者胸背、手臂和脖 子处。炎热的骄阳下,人们多袒胸露体,以显其勇武无畏。迎蛇队旌 旗开道,蛇队续之,蛇王爷殿后,在琴箫唢呐声中徐徐前进。街道两 旁人山人海,鞭炮硝烟遮日。
街道两旁每隔20米〜30米设立一口水 缸,让迎蛇的队伍把清水浇到缠着蛇颈上的湿毛巾中,蛇得水后昂头 舞尾,张口吐舌,活跃如龙。迎赛后将蛇放回到闽江中放生。蛇在迎 赛期间要给它喂饱,是不咬人的。
迎赛灯蛇会 樟湖板乡镇每年正月初六至二十笑语喧闹,人来人
往。
各家各户均取2米长、0。2米宽的木板一段或数段。每段木板插上 形状各异、贴有民间剪纸或绘上少男少女的戏剧情节、历史典故的灯笼3 盏,且在木板两端圆孔中插上活栓,连成长蛇。至夜,沿街花灯明亮,人 山人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旌旗开道,蛇灯队伍徐行。
从初六至二十, 每天分别由不同姓氏迎赛,赛毕至庙前焚化。
此外,漳州南门外曾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汀州府城、罗汉岭也有蛇 王庙;福州有过蛇精,由居于水上的人加以祀奉;平和民众称蛇为“侍者 公”,视为吉祥物;闽南有过蛇郎君的传说;还有些地方有关于蛇的石刻, 等等。
这些都说明,福建人普遍有崇蛇之俗。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