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与大足石刻到底哪个艺术价值高?
谢邀。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比大足卧佛早成400多年。
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
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尚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充足,雍容华贵的唐代风尚,也有一些精美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
而大足石刻,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闻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喊宝顶山,一处喊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其中 “千手看音”是一个非常壮看的雕像。它的“千手”(正确数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发起我,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牧牛道场”雕像构图雄伟(面积达88平方米),工艺复杂,难度很大,在国内外的石刻像中是少见的。不少人认为,布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出色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所以,安岳石刻早于大足石刻,但大足石刻集中、开发早,规划好。安岳石刻研究价值更高(年代更久远),青出于蓝胜于蓝,应该说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