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那中国有限公司待遇如何
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惊艳的民族审美
珍爱民间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 总有这样一个日子,让人聚焦传统文化。 总有这样一种记忆,让人重拾新奇激动。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当我们精美梳理的时候,才惊诧地意识到,原本,在我们普通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躲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活灵巧现的民族审美。
作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河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方面,更是隐躲着许多熟悉或陌生的经典。 从 禹州濒临失传的民间细吹表演技艺,到兼具北方粗犷豪放和南方委婉细腻的商城民歌;从朱仙镇木版年画、黄河澄泥砚,到汴京灯笼、洛阳宫灯;以及泥塑、剪纸、还有凝聚精湛技艺的酿酒工艺、钧瓷烧制、玉雕、铸剑等……这些承袭着民族文化风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例外地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
它们依托那些老艺人,并通过他们的声音、技艺、表演等形象地表现着,成为文化链条上连续不断地节点,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欣喜。 不过,它们又是脆弱的,任何对文化的漠视或保护不当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另外,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经典民间文艺,也会随着老艺人的日益减少或故往而销声匿迹。
让人欣慰的是,河南正在对民间文化的杰出传承人进行着挖掘性的保护。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说,河南是全国最先开展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认定工作的省份,2006年以来,已经有滕派蝶画传人佟起来、洪山调的传唱盲人马九信和百岁民间故事家马巧枝等76位在曲艺、舞蹈、工艺等方面有特殊技艺的老人被认定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但是,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仅仅限定在保护民间杰出艺人方面。全球化加剧和文化生态的改变,让民间文艺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遭受到了破坏,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继续民间文化遗产的态度,正经历着从无知到冷漠的尴尬现状,一些民间文艺自身特征的限制,也造成了文化遗产传承的断层。
许多我们不曾熟知的“文化记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笔录,就遗憾地中断在历史的进程链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家族中永远无法清楚留存的背影。 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需要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协作 保护民间文化的N种力量(略) 民间力量的推动 自发性的文化普查 政府主导的保护战 以法规的名义保护民间文化中国正实施民间文化遗产夺救工程 不让“文化中断”成切肤之痛 核心提示: 跟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
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又要照顾文化的民族性。 “几乎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 面对媒体一次又一次的提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冀才始终在重复这样的认知。 “这100多年来,除了陆续消亡的民间珍奇文化之外,中国民间文化的流失情状也非常严重。
”比如楼兰古城最完全的资料不在中国,而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全的不在中国,而在日本;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也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躲家那里出现的。 这种状况,成了中华民族难以承担的痛楚。2003年初,一项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行动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
四年来,“保护工程”已完成试点先行,开始在全国领域内全面推开。 不过由于立法所限,一些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处在文物保护一线的人,开始寄期看于加快立法进程,“依靠法律的普及约束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逼迫性规范”。
引人注重的,是国内一些城市率先针对民间文化实施的保护,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等省已经相继发布了一些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还有一些地方,还发布了以单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保护对象的地方性法规。 在民间文化人士看来,这些无疑是及时的。
一直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葛天告诉记者,我们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与文化遗产的丰盛性不相符,有些方面甚至是滞后的。“中国拥有56个民族,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能够挖掘申报的特殊的民俗文化遗产项目更多,立法能够促进人们重视文化的活态性,并在继续的基础上发展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