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论李玉刚的唱功?
华语T1(第一梯队),开辟女声男唱的弱混唱法,影响了周深。男声C3-F4,女声G4-G5。
结论:李玉刚-国家一级演员开创女声男唱唱法,在通俗唱法之中具有突出性贡献。创造了一种声带压缩的弱混可能性女声听觉。
从根本上改变了混声声带压缩的可能性,不局限于欧美的强混、弱混、平衡混,创作了一个属于华语声乐的弱混流派-女声男唱,影响了周深这类歌手和戏剧商业化的部分发展。
平衡混音唱法中,有一个叫岛式唱法,源于日本的中孝介。而李玉刚对于弱混唱法的女声男唱,和中孝介的岛式唱法地位相同,可以代表对应国家的音乐文化。属于华语乐团,并具有部分戏曲的听觉倾向。
李玉刚,很多人抨击他,说戏剧圈不认同,但实际上戏曲享受了李玉刚的部分商业推动。也很多人热爱他,却过分神话,他的唱法依旧具有部分局限性和内容同质化。
每一位能得到国家一级演员称号的歌手,本身就是对于声乐而言具有较大推动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样,具有贡献并不代表他是完美的,乃至于很多人将国家队三个字滥用。
李玉刚,非声乐专业出身,他身上拥有着很多声乐问题。最严重的是乐感,以及节奏。从他的生涯而言,基于乐感不具有流行音乐的广度分类,曲风实在是过于单一。
但恰恰是因为非科班出身,让李玉刚并不会受到声乐教育之中的固定思维。声乐本身是一种同质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化的产物。在声乐教育之中,大学老师会否定弱混和假声的纤弱听觉,而强调强混和真声的存在作用,强调真声质量为主。
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之中,都是强调真声质量如此。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过于同质化,青歌赛就是比较失败的例子。但对于大众而言,并不是这样的,乃至于中国音乐的精髓国粹——戏剧唱法,就是立足于弱混。戏剧唱法的本质和先进的欧美唱法具有高度统一性。不论是发音点,还是混声机制。
基于对于戏曲的热爱,李玉刚不曾被科班专业知识束缚,便开创了类戏曲唱法的弱混吊嗓,女声男唱。这在戏曲生旦净末丑之中,性别和角色不统一,是常有的事情。个人猜测灵感来源于此。
他将假声女性化的思路,从根本上敲响了一次主流固化声乐教育的警钟:因为戏曲本质上就是弱混唱法的一种可能,老百姓爱听,弱混并非不能上台面。具有开创性思维才是硬道理。
两种音色呈现属于一定的艺术创造,甚至可以说李玉刚对于华语音乐的推动性,远远大于大部分只想捞钱的商业歌手。因为,他开创了一种属于华语音乐的女声男唱音乐审美。
以下,以音色、音域、腔体三方面作为分析:
1:音色;李玉刚的音色,是泾渭分明的两种音色:F4以下的男生真声;F4以上的女声弱混。注意,换声点以上,除非硬顶挤卡,是没有高音假声的概念。只有强混,弱混、平衡混的区别。
高音区:真声程度>假声程度强混,反之弱混,相同平衡混。
1:男生真声:声带偏薄,柔性声带底色音色,发音点上挂,具有较好的明亮度。变化技巧不多,F4存在挤卡和羸弱假声化,不具备高质量听觉。李玉刚本身的音色,就是属于偏柔性。声带构造的厚度比普通人薄。这也是能发现弱混女声的生理核心。
2:女声弱混:环甲肌参与度拉满,甲杓肌退位,发音点上挂至鼻腔顶端,高于流行唱法的上颌窦位置,具有靠近额窦的倾向。听觉音色,因为环甲肌的加大,开始让声带具有女性化的音色质感,接近女生吊嗓音色。本质上基本缺乏甲杓肌的真声拉扯作用,舍弃真声底色。
在这里,李玉刚实际上做到了一个大智若愚的选择。乃至于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开创性。
在不具备任何声乐训练的大众认知之中, 真声转假声,是一个随着音高增长自然选择的事情。在音高达到换声点时,音色必定会从真声转入假声。
科学的声乐训练的做法是破坏和抑制这个真声转假声的过程,通过声带压缩和喉位对抗来减少喉位的提升,从而达到高音的时候,可以以混音的形式来完成较高音高的吟唱。
李玉刚不同,他的想法和科学声乐恰恰相反:既然身体选择真声转假声化,那为什么不把假声唱的更好?由此开始,李玉刚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声乐道路,主动找寻把假声唱好听的方式——弱混-戏曲。
而在音色呈现上,男声真声,和女生弱混完美的展现了两种声音的极致张力对比。
2:音域:基于音色;基于音色,也是两种大的区域;
质量-男声真声:C3-F4;
质量-女声弱混:G4-G5;
在音域表达上,另李玉刚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F4以下是不需要跨过换声点的自然真声区,男声质感最大化的保留。而在F4之后,如果还要唱真声质感的强混,则需要直面面对换声点的问题,需要声带压缩和喉位对抗来进行解决。
对于一个野路子的农村精神小伙而言,李玉刚显然不具备掌握声带压缩和喉位对抗声乐技能的资源和人脉。那就只能自己摸索——依旧走假声,实则是弱混的道路。
C3-C4:低音质量并不是很高,伴随着较为明显的压低喉头,但具有一般职业T2水准。平常表演已经足够。
C4-F4:C4-E4较为完美,一面可以发挥男生优势,一面音色具有紧致感,但又不局促挤卡。F4不行,李玉刚的F4已经靠近发音点,一般而言很少听到李玉刚唱真声F4,大部分都是假声点触。质量比较纤弱。
G4-E5:来了,优势集中区。女声唱法,甲杓肌开始完全褪去,环甲肌接管声带控制,咽喉部肌肉开始高喉位部分咽音化。不同于环甲肌的真声高喉位,环甲肌高喉位并没有太多的拉扯危害,本质上是符合声带发声倾向。所以这一段音域,是李玉刚的黄金音域。基本上和戏剧大家的集中度等同。声压和尖锐度处于比较可以接受的程度。
E5-G5:开始尖锐化,而且声压开始递减,环甲肌也开始吃力,具有比较普遍的半音波动。这一段的音高,已经来到对于男歌手的咬字禁区。一般而言流行真声要求声线,在这个层次已经很难咬字,但是发音点的极致上挂依旧可以保持较好的咬字。
G5-C6:不具备可听性,而且音准偏差极大。容易车祸。
总体上,在音域区域之中,李玉刚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底层的音准问题。不论是换声点F4,还是E5-G5,以及G5之后的非质量区,都有着较大的半音偏差。同时基于音准问题,他的乐感也是比较令人捉急的。演唱歌曲时,常常抢拍子然后又遏制住抬手姿势。由此推断,李玉刚应该不具备一种拿手乐器,否则不会出现这些基层问题。
3:腔体;
李玉刚的腔体控制,不同于一般的歌手,因为是两套理论和实践。
基于戏曲的引导,李玉刚不需要流行声乐之中的强混、喉位对抗能力。以下说最大的不同点:
发音点;
李玉刚的女声发音点,远远高于流行音乐的上颌窦。在戏曲之中,有一个词叫吊嗓,吊嗓吊的就是发音点的位置。
我粗略听了听戏曲的教导视频,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戏曲的吊嗓位置,在额窦,或者说强烈的额窦倾向。也就是普遍认知的冲天灵盖。
在声乐之中,发音点的位置确定了基本的音乐类型听觉。上颌窦是流行音乐最为理想的位置,他位于鼻咽腔的中上位置,上颌窦的硬壁骨可以提供完美的声波反射,由此衍生出完美的共鸣质感,强混的金属芯和强大声压的紧迫感,就是由上颌窦作为主要源头。
额窦的位置,很高,天然具有着较为完美的头声倾向,可以提供五组高音比较高质量的科学发音,容易掌控,而且不容易倒嗓。符合基本的喉上关闭发音点距离声带越远,倒嗓危害越小的定律。但是额窦无法提供上颌窦那般的恐怖的声压,只能提供比较尖锐,穿透度较高的尖细音色。
对于女高音而言当音高跨过G5之后,G5-C6反倒是很轻松,C6之后就开始杀鸡。但实际上,李玉刚达不到,毕竟声带构造依旧是男生,环甲肌的拉扯也是有限度的。E5-G5他的环甲肌就开始波动。
总体上,类型唱法必将同质化固定化,但这并不能磨灭李玉刚为通俗唱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周深的出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也是李玉刚唱法最完美的科班生延续和创新。
听没听懂, 点个赞呗!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