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于谦是愚忠吗?
于谦并不是一个“愚忠”的人,若是讲他“愚忠”,可能于谦“愚忠”的对象只有大明王朝和大明的老百姓们。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石灰吟》写的这么一句话,而这句话也贯彻了于谦的一生。
正直御史痛斥汉王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考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而于谦被任为御史,就在此次亲征的陪同人员之中。朱高煦投降后,宣宗命于谦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于谦无丝毫惧意,便开始数落其罪状,只见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而朱高煦这位昔日靖难中的猛将,在于谦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来,而且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
完成这次任务的于谦得到了朱瞻基的赏识,朱瞻基认定了此人将来会成为一名贤臣,于是当即下令派于谦寻按江西。
两袖清风,不与王振便。
宣宗驾崩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王振开始掌权,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年老后,王振开始独掌大权,他立下一条规矩,凡是在外归京的官员必须携带礼物,若是有官员不从这一规矩便会遭到王振的迫害。
但于谦不同,他每次回京都不带,还写下一首诗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而王振得知后恼怒不已,将于谦下狱,后来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王振只能无奈的将于谦放了出去。
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
土木之变后,明朝三十万大军损失殆尽,随行文武尽皆死于战场,连明英宗也被瓦剌俘了去。而此时的京城得知此消息后,更是人心惶惶,侍讲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夜观天象,说应当迁都南京。而于谦出来呵斥他,道:提议南迁的人都该斩首!于谦的主战方案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支持,在向监国郕王报告后并开始实施起来。在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于谦与众大臣上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不想做皇帝,便再三推辞。于是于谦大声说道:“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这才受命。
而在于谦的调度下,各路兵马携粮入京,在将一切作战准备安排好后,于谦又下达了另一著名的命令:“将领不顾部队而逃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而退的,后队斩前队。”此令一下,所有将士都知道此战有胜无输,有死无生。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念头迎接也先(蒙古太师 瓦剌统治者)。最后的结果没有辜负于谦,明朝胜利了。
一生忠正廉明,大明国之柱石。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威望达到极点,明代宗朱祁钰加封于谦为少保,并赏赐其大量财物和一套宅子,而于谦拒不接受,并说道:上皇被虏,贼子打到了京城来,“这是做臣子们的耻辱,哪里还敢要封赏。”于谦之高风亮节,正体现于此,虽然朱祁钰还是很强硬的命于谦必须接受,但于谦将这些赏赐的财物全部封锁在赏赐的宅子中,并从未住过。
朱祁钰有多信任于谦呢?朱祁钰每任用官员后,都会在私底下问于谦此人如何,而于谦也是如实回答。许多大事,朱祁钰也会充分考虑于谦的意见再实施颁布下去。于谦曾为在保卫战中有功的石亨求过情,于是石亨举荐于谦之子为官,但这被于谦拒绝,还说了这么一番话:“国家危难之际,臣子挺身而出是应该的,怎能因为这点功劳就为我的儿子谋私呢。”于谦之高风亮节又体现于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夺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徐有贞等夺门之变有功之臣,同样也是非常恨于谦的人,奏请朱祁镇杀了于谦,但朱祁镇知道于谦是忠义之士,便没有答应他们,于是徐有贞又道:“不杀于谦,夺门师出无名!”正是这一句话让英宗定下了杀于谦的心,这句话臭名昭彰的程度是可以和“莫须有”想比的,莫须有死了岳飞,而这句话死了于谦。于谦死后,英宗派人抄其家,结果发现堂堂少保家中总共没有几十两银子,而代宗朱祁钰赏赐的东西还是锁在了房中,上面落满了灰尘,从未动用过。于谦之忠正清廉正现于此。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少时有大志,敬仰文天祥之气节,因怒斥汉王而崭露头角,后于北京保卫战一役中大放光芒,其人铁血丹心,其功居高至伟,使日月不敢争辉。后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于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冤死于小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之手。
在于谦的心中,社稷为重、民次之、而君为轻。他不会愚忠于哪一位皇帝,他只会愚忠于大明,愚忠于大明的百姓们。
最后我借用“当年明月”评价于谦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