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清史三百年,为何曹振镛能够与拥有百万传记的和珅共同驰名?
纵观清史300年,想必大家对和珅的名字都耳熟能详了,什么大清第一大贪官啦,大清第一大马屁精,但今天咱就来说一位与当时拥有百万字传记的和珅驰名的大清第一奸臣——曹振镛。
大家如果去读在民国编写的《清史稿》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为这位权臣所编写《曹振镛传》只有寥寥的七百多字。
这是为什么? 曹振镛虽然为官52年,历经三朝不倒,为官生涯中,还有15年之久的位极人臣的大官,用,年届80才退休。
但最最最重要的是老铁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这位大哥下岗后竟然无灾无难,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个曹振镛到底有什么本事,他凭什么能够屹立朝廷这么久?他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说实话,啥也没有,他的成功我们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就是"做官六字诀",这几个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却饱含人生的大智慧。
除此之外,曹振镛还有一个制胜法宝,那就是他懂得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镛哥表面和稀泥,其实啥都看的明白。要知道,人一旦死了,金银财宝、家财万贯、香车美女神马都是浮云,为了死后能够踏实,好好地待在地下,不被人鞭尸,只有培养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接班人才是正经八百的事儿啊,让他去办事,自己才能放心。 有了这"六字真言",又有了合适的接班人,曹振镛终于踏实了,道光十五年,81岁的刘振镛终于无疾而终,但也放心地去了。
曹振镛死后,面对这位一生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赤胆忠臣",道光皇帝悲痛欲绝,亲自厚葬这位稀泥大哥,并且赠曹振镛谥号,为"文正"。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谥号,这个谥号一直以来都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在之后也只有范仲淹、司马光、刘统勋(刘墉之父)这种旷世奇才才能得到这种殊荣,就连张居正、纪晓岚、刘墉这种猛人都没戏,结果竟然让曹振镛这个蠢货得到了。
那么曹振镛是如何欺骗皇帝,向皇帝传授自己的经验呢? 话说刚登基的道光皇帝忙的焦头烂额,天天处理棘手的案件,全都是地方管不了的事儿,真实劳神费心,却又责无旁贷。
这时候我们曹哥对道光说啦:"身为臣子,积极发表意见,这无可厚非,咱也不能禁言是不,但是这些人都有秘书,他们自己都不用动笔写,但是这就苦了您了,我这有一个好主意,老大您想啊,现在天下太平,哪有那么多事儿啊,所以啊,这些奏折不用全看,不如找几个不重要的奏折,狠狠地挑几处错误,让下面的人觉得上面大boss明察秋毫,这样他们就再也不敢上无用的奏折了。"
道光一听,高兴坏了,感觉这厮说的真对啊,这个办法简直amazing啊。于是从此以后,道光看奏折看烦了,就专门挑奏折上的错误,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交给刑部处理。 正是刘振镛的这个"好办法",也就开启了大清王朝衰败的导火索,种下了种种恶果。
第一:大臣们由于道光"明察秋毫,事事躬亲"的态度,慢慢的也只能"多磕头,少说话"了。
第二:道光的这个方法,让官员们养成了一种注重形式的官僚主义风,文武百官逐渐腐败成风。
退一万步讲,曹振镛虽然没有那么坏,但他只是一个阿谀奉承、勤于拍领导马屁的一般奸臣,但重用这样的人为宰相,绝对是一大败笔。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