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王守仁是哪里人?

明星时间:1年前阅读:14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曾结庐于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阳明洞,遂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10岁时随父亲迁居北京,18岁时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35岁时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迁庐陵县知事,后来擢升为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由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而拜为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但是功高遭忌,遂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学问。

  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又被派遣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号“文成”。王守仁生值明朝中叶,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王守仁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于人心的敝坏,为了拯救人心和挽治时局,王守仁创立了一整套心学理论,人称“王学”。

  王守仁的著作由门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传习录》和《大学问》这2本论著中。王守仁继承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提出“心外无物”这一知名的命题,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完全以心的感知为依归,曾与友人讲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与“心外无物”相联系,王守仁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存在于人心之中。在认识论方面,王守仁的重要观念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天理,也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所谓“致”,就是说良知会被人欲所蒙蔽,所以必须下一番“致”的工夫来涤除人欲以恢复本然的善心。

  “致良知”说的也就是人们要努力于道德的修养,以道德理念来克服非道德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境界得到提升,趋于完善。王守仁将“格物致知”反过来讲为“致知格物”,也就是先致其良知,而再将心中的良知施于事事物物,使外在的事物与心中的良知相符合。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并非是指要令自己的实践与自己的认知相符合、相统一,而是说知和行都源出于心,这二者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离的。

  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在明代中后期一度影响甚大。

上一篇:王守仁是哪里的人?

下一篇:王守仁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