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亲家,到了晚年另一半走了,亲家可以在一起结为夫妻吗?
人一生最痛苦的当是半路失伴,不续老来孤独,再续因原生家庭的拖累而不能。茫茫人海中,老年成婚并不常见,而儿女亲家执子之手更是寥寥。两亲家走到一起,该是同病相怜中滋生的缘分,亲上加亲,多被人们看好的老年婚配。
我的一前同事,就走了这一步路,他们老夫配老妻,恩爱如原配。儿女们不愧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开放,全力成就了两亲家走在了一起。
老同事姓仁,65岁上失伴,县某局副局长 任上退休,生一双儿女,儿子某重点大学博士毕业,留省城一研究机构,女儿在本县城教书。老仁的母亲家,是邻县的中学教师,56岁那年老公病逝,女儿成婚时单身多年。两亲家在儿女的婚礼上,虽然没有牵手步入彩台,而一左一右地坐在那儿,不知情的人以为是老两口,而知根底的宾客,认为两亲家般配,还有人议论“这婚礼好似两场麦子一场碾”。
自称上亲家,互相留存了电话,真是心有灵犀,双双在手机里输上了“亲家”,微信不知何时自动加上,一个备注“李老师”,一个标为“仁局长”。电话因为儿女的事经常联系,而微信双双心存芥蒂,“处”了好长时间。
儿子结婚的那年除夕,老仁在微信里找了最美最贴心的拜年祝福语,发给了“李老师”,而亲家母是秒回。自此,双双每日早晨定时,互发祝福表情包不间断。有一天晚上,老仁掌着手机浏览头条,而亲家李老师发来了表情包,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是“恭喜恭喜!”,立马想到了是怎么回事,还故作镇定,没有秒回。等了片刻,他发了[what][what]亲家好像早已写好,秒回“等着抱孙子[鼓掌][鼓掌]”老仁满脸通红,把持不住打了视频,李老师秒接,两亲家长时间压抑的情绪,瞬间如地下的气井迸发,燃烧了起来,满屏的喜悦和暖心。从此,双双的微信又改为“老李”和“老仁”,对话框里满满的问候、安慰、照顾、体贴的文字和语音,还有视频的记录,谁也舍不得删除聊天记录,他们没事儿时,就回放聊天记录,欣赏起带有蜜味儿的信息,而电话记录推了老远。
只一月多时间,老仁安排上亲家母去了儿子家,他们的微信不再如前想发便发,老仁一天魂不守舍地等着亲家的语音。孙子落地了,老李的微信明显少了,另一头的老仁不敢发,亲家出了门才急着给老仁汇报。有一天,老仁语音了一声“辛苦了!”,亲家回道“为了我们的孙子,不苦。”这撩人的一问一答,他们的微信从此,少了客套,多了情话,由儿女相识,相知恨晚。
老李自我感觉,她的保密工作做得蛮好,不料还是被女儿掌握了线索。一日,老李购物回来,哼着小调进门,女儿扳着脸“妈,过来一下,我要审问你,是不是跟我爸聊上了?”妈妈只给女儿会心地一笑,一切皆在微笑中。
老李的女儿,跟先生汇报了情况,又跟大姑子姐勾通了,大家欢呼雀跃。不久,奔七的俩老人携手领了证,婚礼由儿女们操办,没有请客,只是他们两家人,在儿子家订了一大桌饭,抱上孩子,简约、时尚、浪漫了一回,两家终成一家。老两口出双入对,小区里的人哪知道他们半路上的老来伴,而老家里风言风语中,传来了“两亲家”成婚的消息,意料之中的事,人们把他们的再婚传为佳话。
从我前同事的老年再婚,可以窥见“儿女亲家”婚配最理想的一斑:
在操办儿女婚事期间,两亲家在悠关利益的大事上,打过交道,知根知底,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见钟情的闪婚,儿女亲家一场,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感情基础牢靠。年轻夫妻的生活,本就压力山大,两亲家作伴,互相有个照应,弥补了双方原生家庭的缺憾,让小夫妻在赡养父母上省心省事。儿女亲家的心思,凝聚于儿女上,孙子又是他们的共同,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日常生活中,心往一处想,钱往一处花,少了家庭矛盾的根源。子女因为父母,把扯到几方面的心,收到了一处,不为双方老人的养老而心存私心和戒备,虽然是组合家庭,小家无缝隙变大家。这一茬人孩子少,家庭矛盾少,日后在财产继承和分割上纠纷也少。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