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的丛林法则有哪些呢?
一、物竞天泽
P2P在发展过程中“基因”会出现变异,这种变异如果是有利于P2P发展的,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保留下来。P2P一词是舶来品,这一模式的雏形是尤努斯博士创办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P2P无论是在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是遵循它最开始的定义,个人对个人借款,P2P平台纯粹是信息中介,不提供担保和刚性兑付。
在预期年化利率定价方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竞价拍卖,一种是风险评级。监管方式上,英国是注册制,美国是将P2P归为有价证券。
但是P2P引入中国后,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金融抑制的背景,P2P这一”外来物种“与本土强劲的金融需求一拍即合,开始野蛮生长,发源于北上广深,流行于神州大地,一时间百花齐放。
在最初的阶段,P2P就像是游戏里开挂的BOSS,打遍天下无敌手,得益于它完善的模式和高效的融资能力,一时间小贷同行束手,银行监管无策。然而物极必反,P2P从无到有,从0到1,已经渐成体系,具备自我免疫的能力。首先,排斥效应,一些打着P2P旗号行诈骗之实的平台潮水过后浮出水面,虽经历投资人的集体阵痛,却也为P2P行业扫清李鬼。
其次,优选效应,双向选择,投资人经历一轮倒闭潮,一轮跑路潮,一轮监管潮后,心定则不乱。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偏好型投资人逐渐隐退,剩下来的是P2P投资人的中流砥柱,稳健型投资人,耐得住寂寞,守得见花开。作为P2P平台来讲,洗涮涮洗涮涮,一轮又一轮洗牌,明面上零门槛零投入,实际上成本早已水涨船高,这一波下来,P2P平台被选中的,非恶意诈骗型、非捞钱跑路型、非枯名钓誉型。
二、优胜劣汰
P2P的发展往好了说是与时俱进,往坏了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P2P平台的数量经过13、14、15年的爆增后,目前已经稳定在3000多家左右,据统计有1000多家平台因各种原因已经折戟。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贫瘠的。
P2P平台抱着普惠金融的梦想杀入丛林中,无奈竞技场上只看谁的刀块,谁的枪准,谁的心稳。我们已经习惯了社会上对资源的偏好:择优,高考择优录取,招聘优先考虑,婚嫁也是择优。优秀是评价P2P平台最好的标准,你可以举很多例子试图说服我,比如这个平台老板人很好、讲信用,平台活动很多、有奖励,预期年化收益率很高、心动,这些在我看来只是皮毛,真正的核心是P2P平台是否足够优秀。
优秀可以是我有亲爹李刚,也可以是我有干爹马云;优秀可以是我默默耕耘信贷市场十年,员工人数数万,积累客户数据上百万;优秀可以是我屈居一隅,但自有渠道已成气候,车贷、房贷全覆盖。
三、弱肉强食
P2P丛林中还是有一群抱残守缺的人存在,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于打造中国互联网金融。
他们只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罢了,与其相信他们,将自己一生积蓄托付,还不如自己弃笔从商,去改变世界。弱肉强食是丛林最精彩的部分,从百花齐放到百家争鸣,我看到有的平台长袖善舞,穿梭于各种会议、演讲、财经版面;也看到网贷名人华山论剑,风头出尽;我看到网贷协会一出,尽收各家平台,武林盟主,号令天下。
我为有的平台惋惜,他们原本兢兢业业,做事脚踏实地,但是P2P属于金融业,金钱二字,搅乱法理人情,P2P乱局之中,非金融人才不能担此重任。我尊敬所有的仍在创业中的P2P平台老板,是你们闯入这荒芜之地,凭借自身的专业所长,聚家族人脉资源,招贤纳士,真正地在为自己,为企业,为使金融像普通商品一样流通于市场,让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受金融便利而奋斗不止。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