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饭店,绝对不存在什么私人饭店,全部属于国营企业。饭店里面的厨师、服务员等岗位都是当地劳动局统一分配的“铁饭碗”工作。饭店经理属于国家干部编制,如果饭店达到一定规模,饭店经理的职务为正副科级干部。
那个年代,街面上的饭店非常少,城市一个街道范围内,饭店不会超过5家。饭店少与当时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下馆子的人少密切联系。
当时的饭店,基本上没有包房,也很少有圆桌面,聚餐吃饭的人都集中在大堂内。一个不是很大的大堂内摆上一、二十张方桌子(八仙桌)上饭店去吃饭的人,三、五成群在饭店大堂内围着一张张方桌子,点上几个小菜,喝着散装白酒,抽着由上海卷烟厂生产的几分钱一包的“生产牌”或者是几毛钱一包的“大前门”香烟,腾云驾雾,在人声嘈杂的大声喧哗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快朵颐。
正因为当时饭店的性质属于国营企业,是“铁饭碗”,故饭店的服务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朝南坐”。于是,就带来了一个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
当时的饭店,由于饭店属性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服务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和饭店菜肴质量上的问题。服务员的脸一直是“板板六十四”,看不到她们的笑脸,服务员和顾客的吵架声经常听见;菜肴的质量更是十年如一日,不会有什么花样的。由于饭店服务质量不好,许多顾客前脚上饭店去吃饭,结束后脚走的时候,往往会气愤地说:“上饭店吃饭就是去受气的”一句话。
尽管饭店服务质量不好,服务员态度生硬,许多顾客因此而受了气,下一次聚会吃饭,你还不得不去,原因是当时的饭店非常少,哪像今天,什么餐饮一条街、美食街等等,没有挑选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