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中住的是什么人?
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腹地,有一座安静的小城市,它是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阿里河镇。这里四面环山,海拔接近1000米,周遭被绵延的松林包围,气候凉爽,距小城不远的山上有一片被茂密的白桦林掩映的山崖,半山腰有一个略成三角形的岩洞,这就是当地鄂伦春人称之为嘎仙的神洞。
至于为什么叫做“嘎仙洞”,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嘎仙洞一带是最好的猎场。有一年,这里来了一个满盖(鄂伦春语“魔鬼”),把好几个猎人抓进洞里吃了。猎人们请来天上的嘎仙驱赶满盖。嘎仙和满盖斗智斗勇。比臂力,满盖举起挡洞门的大石头,运足了劲儿,才扔到甘河边上;嘎仙轻轻托起那块巨石,一挥手,就嗔仙洞遗址扔到河对岸山岭上,还直直立在山顶上。
比射箭,满盖连射三箭没有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那个吃人的满盖被嘎仙的箭法和臂力吓坏了,转身跑回大海去了。嘎仙为防备满盖再回来吃人,日夜守护在大海边,化成石像。当地人民为纪念嘎仙,就把他降服魔鬼的洞穴称为嘎仙洞。嘎仙洞外观非常陡峭,在距地面20米的地方有一个三角形的洞口。
与陡峭的地势相反,洞内的空间很大,有相当于现在五层楼的高度,洞底非常平坦,长度约有100米。石洞的中央有一块很大的多边形石头,表面比较平整,很像一个石桌,四周有用火烧烤过的痕迹。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里进行过发掘,发现了许多石器,这是嘎仙洞远在石器时代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证。
究竟是什么人居住在这里呢?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里,为什么后来又没有踪迹了呢?嘎仙洞之谜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原来居住在嘎仙洞的人是鲜卑族的北支,以赋有进取精神的汉字“拓跋”为自己命名。很长一段时期鲜卑人不知道大山以外的天地发生的事情,在鲜卑人守在山洞里围着终年不熄的篝火群居的时候“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大约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拓跋鲜卑族诞生了一位开拓精神极强的酋长,不甘心困守在山洞之中,果敢地率领拓跋鲜卑族走出山洞。正是这一步,铸就了后来统治中原的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之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宁静的太平盛世景象。北魏的第四个皇帝拓跋焘,号称太武帝,萌生出祭奠祖先的意愿。
太武帝决定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奉天子之命,千里迢迢,返回故乡,“用骏足(马),一元大武(牛),柔毛之牲(羊)祭奠先祖,昭告与皇天之灵。”中书侍郎不辱使命,跋涉四千余里,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嘎仙洞,完成了祭奠天地、祖宗神灵之后,命工匠用汉字在石洞的岩壁上刻下了210个字的祝文。
今天我们在嘎仙洞石壁上发现的文字,正是当时所留下来的,沉寂了2000多年的历史再一次展现在眼前,原来这里是鲜卑祖先居住的地方。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