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艺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paiquba 12-10 20次浏览 0条评论

针对题主的问题: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就我个人来说,我不会对孩子发火。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考试的失利,比如不及格,不少的家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这里,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家大宝说:他的同桌数学单元测验考了93分,回家被妈妈罚跪了5分钟。原因是:这位同学的妈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成绩不能低于98分,少1分罚跪1分钟。而其实,那次考试,卷子较难。全班90分以上的学生总共只有7人。对孩子严标准、高要求,本来没有错。可,孩子虽然小,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家长不能凭借作为父母的“威”,凌驾在孩子之上。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还受到惩罚。这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我到底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妈妈满意呢?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如下: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这是高考作文开放式题目,漫画意思比较容易看懂。其实是4个层面:

①考100分,表扬;②考55分,不及格,挨打;③100分退步2分,考98,挨打;④55分考到61分,进步,表扬。对于孩子的考试,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优秀,还是不及格。明智的家长都不应该仅仅盯着分数本身,而要审视自己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考试不及格,进行言语的吼骂,甚至是体罚,这样的举动与孩子成绩的提高于事无补,同时还可能诱发孩子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真得就会“一蹶不振”了。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从业者,我想说:

1、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父母们不妨想想:播下一粒种,就可以静待花开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得施肥、浇水,千辛万苦地栽培。没有这些前期的付出,到了花期,凭什么去期盼美丽的绽放呢?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孩子的学习也是一个道理。试卷上的100分、55分,是孩子在考场上“灵光乍现”的结果吗?

不用我回答,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成绩,排除偶然因素外,是考前的学习过程的反应。那么,孩子的学习过程,父母不去关注,在考试出结果时,面对100、55凭什么宣泄自己的情绪呢?

父母的学识可能有高有低,有的可以指导孩子学习,有的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不过,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学习的参与,能否指导学习不是决定性的,而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支持他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给他们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千万不要:老娘不管你什么过程,我就要一个100分的结果!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望鉴之!

2、有期望,但不能奢望常言到: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可现实是,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教育圈子流传这么一种诙谐的说法:

孩子刚上小学时,个个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绝顶聪明,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上着上着,觉得这孩子能考到重点初中就好了;再接着,能考上普通高中就行了。最后,能顺利高中毕业,别惹事就行了。大学不大学的,已经不想了。说着简单,在这个父母期望的变化过程中,内心是无奈的、绞痛的。可怎么办呢?又不能让孩子重回娘胎,回炉重造!

所以,父母要“按捺”住内心的期望,不能让期望变成奢望。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一定是孩子能够实现的。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孩子的成就,或许能超越父母期望。

教学多年,我就碰到不少学生,本来可以考得很好的,就是因为有一个“贪婪”的妈妈,结果孩子在高考中考得“一塌糊涂”,更有名落孙山,不再进一步升学了。

这类妈妈的共性,大抵如下:

孩子考年级100,妈妈不满意,要求前50;考到50了,妈妈说为什么这次语文分数,这么低?……(此处省略若干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这类妈妈难道不是吗?我们成年人不喜欢,难道孩子就喜欢了吗?如果不是因为是妈妈,孩子肯定会离得远远的。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看看这位家长的做法:

孩子语文2分,数学0分。

爸爸说:儿子啊,你这个分数爸爸能接受。只是你有点偏科。理科有点差了。以后注意在理科上多花点时间。相信大家都看得出,这是个段子。

笔者在这里写出来,想表达的是:想表扬孩子,总是能找到优点。而你想批评孩子,也总能找出缺点。人哪有完美的呢?

所以,给孩子设立触手可及的目标,陪孩子一起去实现,与孩子一起分享,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的酸甜苦辣。

3、重学业,也不疏忽玩乐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你是否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呢?

英文里有个习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意译成汉语就是: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是重要,可陪孩子玩乐也不可忽缺。

(1)有的孩子,学习自律性强,也非常投入,那怕周末,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这时,父母就要把孩子“拉离书桌”。带孩子看看电影,一家三口出去吃个饭。你越这样做,孩子会越努力。因为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学习并不是父母对其唯一的要求。

(2)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不是很好,这时父母就要把孩子“推向书桌”。适度干预孩子的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与孩子互动,一起度过亲子的时光。父母可能很忙,但不可能忙到5分钟、10分钟都抽不出来的程度吧。只要父母有陪伴孩子的意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能挤出来的。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愿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一路欢声笑语、硕果累累!

我是“听TA讲”,教书匠一枚,喜教研、乐分享。凡是与孩子学习与成长有关的,我都感兴趣。如果你同意,欢迎关注交流!

台湾综艺巴士威廉沈欢乐送
职场中,为什么有的老实人反而人缘很差? 10岁的不爱学习的孩子怎么教育?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