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韩流在中国衰退了呢?
要分析韩流在中国衰退的原因,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韩流为何曾在中国一度时髦。所谓韩流是指韩国时髦文化。也许在我们一部分人的心目中韩流就是韩国的影视作品和时髦音乐,然而实际上广义的韩流也包括韩国的饮食、服饰、风俗等民族文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后者的时髦是依靠于前者的,而这就涉及到文化包装与输出能力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强调将我国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首先阐明一点:至少我国就目前而言还并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正如我们在经济上依然还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之所以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不是因为中华文明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播手段途径的问题。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华文明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未曾断绝的原生文明,和我国一样古老的古埃及、古希腊文明都已是失落的文明,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的埃及人、希腊人究竟是不是建造金字塔和帕特农神庙的古埃及人、古希腊人的后代。要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如近两百年间兴起的西方文明岂不是匪夷所思吗?很显然问题的症结只能是出在我们的传播手段途径上。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固然不是先天优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在传播途径上自有一套。
实际上文化输出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国家实力和文化政策息息相关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外文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于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只有一个国家强大才会使别国关注其文化。对此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解放前夕一位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往了美国纽约,他在国内是教授,可当时的美国并没多少人学中文的,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找了一份刷盘子的工作。15年后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 饰爆成功,这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在此之前这位教授到处投递简历而无人问津,然而随着中国试爆 *** 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各大高校开始主动联系他。我国第一颗 *** 饰爆成功发生在1964年,如今在又已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可以说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企业财团、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无论喜不喜欢都无法漠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可以说当今世界没任何一片土地是中国资本和人员的所不曾涉足的,伴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迄今为止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韩流之所以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大行其道,一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尚未进进高速发展期,因此对韩国怀有一定的艳羡;二则是因为中国自身文化的衰落——因为近代历史上的列强进侵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原因使中国传统文化一度出现过失落,以致于有的说法声称”华夏文明在日韩“,这话固然是一种绝对化的成见,但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自身文化衰落的客看现实。当时韩国的经济发展、韩剧中的情景使中国的年轻人看到了人均年收进2万美元的人们的生活,因此会有一种新奇感。当然这也并非韩流在特定时期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全部原因,因为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经济更加发达。韩流在中国取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韩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对当时的中国看众而言:韩国文化相比欧美文化更易于接受。韩国政府一向积极施行文化立国政策:韩国的许多名牌大学开设了韩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专业,以举国之力推动文化输出事业。1992年中韩建交后的一段时期内两国关系还算是相对亲昵的:建交使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对韩国开放,与此同时中国也得以打破与韩国这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外交坚冰。恰好同一时期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在历史问题上一再挑衅中、韩等亚洲邻国的民族感情,中、韩两国在声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同时也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协作,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自然也涵盖在两国贸易的领域之内。事实上韩流在中国最早的发展是得到中国官方和人民的支持认可的:事实上最早的韩流可不是芒果台引进的——1993年韩国电视剧《忌恨》在中心电视台播出,这是韩剧第一次登陆内地荧屏;1997年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央视的热播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进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进进新世纪后随着《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剧集的热播将韩流推向了最高峰。从2005年起在华发展的韩国演员回国后一再爆出不当言论,使中国看众开始心生反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文化强国战术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韩国强大的文化渗透扩大能力是建立在对我国文化的剽窃基础之上,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韩国产生强烈的反感意识。而韩国却并未就此收敛,恰恰相反的是:除了剽窃中国文化之外,在政治、经济、领土等诸多领域都和中国出现了对立,这就使中国国内的反韩情绪愈演愈烈。事实上不只是文化领域如此,在经贸领域同样如此:直到萨德事件之前中国人购买外国商品最大的对象国不是美国、日本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而恰恰就是韩国,然而萨德事件使韩国的亲美单边主义外交路线暴露无遗,同时也使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韩国产品失往了中国这个浩大的市场。
事实上除了民族情绪之外,即使单纯从经济文化领域来看:韩流的衰退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近期日本一制裁就使韩国经济的缺陷暴露无遗,同样韩国在文化领域的缺陷也早就有迹可循。韩国本身是一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国家,而韩国所谓的文化立国战术却在相当程度上立足于对我国文化的剽窃。我们不妨将韩流与日本的时髦文化输出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差距实在太过明显:不能否认日本的文化作品中也有一部分粗制滥造的脑残作品,不过仍不乏经典之作。日本尽管是一个本土文化相对贫乏的国家,但却是一个擅长模拟学习的国家,事实上茶道、花道、书道、剑道等东瀛风俗其实无一不起源于华夏,不过不得不承认日本以其特殊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在围棋方面日本甚至还一度对中国进行了反向输出。在文学方面日本诞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87年村上春树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他也因此获得了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从1951年4月起“光文社”的《少年》漫画杂志开始连载手冢治虫的漫画作品《铁臂阿童木》,如今阿童木已成为日本动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早已跨出了日本的国门。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发明了此后数十年间经久不衰的日本时髦文化符号,1956年《怪兽王哥斯拉》登上了美国银幕,从此这一日本时髦文化符号开始走向世界。在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中扮演真人主人公的志村乔在同一年出演了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由此令欧美第一次熟悉到亚洲电影的崛起。1970年1月《小学1-4年级生》杂志开始连载藤子·F·不二雄发明的漫画作品《哆啦a梦》,这部作品很快就和《铁臂阿童木》一样成为整整一代亚洲青少年的童年回忆。1974年三丽鸥公司为其设计的凯蒂猫形象发明了一段颇具世界性的简历:“凯蒂猫出生于英国伦敦并于父母和双胞胎姐妹 *** 生活于此。凯蒂和 *** 都念三年级,她的兴致是音乐、读书、食妹妹自己做的饼干以及最重要的交新朋友”。凯蒂猫这一卡通人物形象为三丽鸥公司发明了100亿日元的利润。由井出博正作词、远藤实谱曲、千昌夫演唱的《北国之春》于1977年4月5日发行,到1979年《北国之春》唱片累计卖出500万张,这首歌的影响力同样跨出了日本国门——1988年中国大陆将其评为“过往10年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外国歌曲”。这首歌曲还在泰国、蒙古、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夏威夷、巴西唱开,成了一首为15亿人所喜爱的歌曲。在我国邓丽君、蒋大为、关牧村、刘德华等人曾翻唱过国语版的《北国之春》;叶启田、韩宝仪翻唱过闽南语版;徐小凤、周润发等人翻唱过粤语版。如今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每年能发明出近30亿美元的产值。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曾一度风靡亚洲,可以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有整整一代人是看着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机正逐渐走进我国家庭的时代孩子们看的是《哆啦a梦》、《龙珠》、《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等动漫作品,而《血疑》、《排球女将》等影视作品也曾在中国制造出万人空巷的效应。需要注重的是:日本的文化作品并非只在日本国内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火爆,事实上在全世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相比之下韩流在亚洲之外还有市场吗?
当今世界是平的——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文化产品都是以全世界作为市场进行着猛烈竞争,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国界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在日益淡化。在这种情状下韩流不要说走向世界,即使在传统的亚洲市场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是受到双重挤压的: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文化软实力逐渐向亚太地区扩散,而日本作为亚洲的地区的传统强国其实一直和韩国有各种各样的竞争,文化产业方面的竞争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军力等硬实力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并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取,随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日益提升必然会使中国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境域。所以在面临美、日强势挤压的同时韩国还必须面对中国这种正在日益崛起的新兴文化大国的反超,其实追赶乃至反超韩国的又何止中国一家,近年来就连泰国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时髦文化产业并已经占据不少当年被日韩独占的文化产业市场。照此趋势发展,亚洲的时髦文化产业市场恐怕即将由日韩独大逐步过渡为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假如日韩贸易争端让我们看到了韩国在经济上的短板,那么只要我们仔细审阅中、日、泰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韩国文化产业的衰落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