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际贸易的形成要素有哪些?
相比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更大领域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网络化和投资外向外等多方面特征,古代的国际贸易显得相对简单,更像是单纯的贸易国际化。
但尽管如此,古代国际贸易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那么它的形成要素有哪些呢? 这里就以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看一看古代国际贸易的形成过程。
第一要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即人类发明新财富的能力。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的产出价值相当有限。由于缺少相对剩余产品,私有制尚未产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贸易也没有出现。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先后催生了物物交换和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等早期货币),商品、对商品的需求、货币等要素的出现使贸易成为可能。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时期时代文化中已经发现了充当货币的海贝,而商代、周代和建立于我国春秋时期晚期的波斯帝国都已经发展出商业。这些都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足以进行商业贸易的地步。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贸易国际化,即如何让本地人同外地人经商了。
因此国际贸易形成的第二个步骤是具有开放的看念和强烈的经商意识。 首先看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子弟子子贡、越国灭吴功臣范蠡(陶朱公)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名人经商的事例;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赵经商氛围浓郁,当地人“设智巧,仰机利”,有强烈的经商意识。因此在丝绸之路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较强的经商意识。
再以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波斯帝国为例。波斯帝国的商业繁华强盛,而且帝国境内的贸易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波斯人、希腊人、印度人、 *** 人、斯基泰人(主要活动于中亚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等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都在波斯的国土上从事商业贸易,商品的种类数不胜数。
据希罗多德记载,出现在当地商品中,“柚木是由犍陀罗和克尔曼运来的。这儿使用的黄金是由萨尔狄斯和巴克特里亚运来的。这儿使用的宝贵的青金石和光玉髓是由索格底亚那运来的。这儿使用的绿松石是从花剌子模运来得。白银和乌木是由埃及运来的。这儿使用的装饰宫墙的素材是由爱奥尼亚运来的。这儿使用的象牙是由努比亚、信德、阿拉霍西亚运来的。这儿使用的石柱是由依兰阿比拉杜斯地方运来的”(希罗多德著《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中引用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人乐于接受外来风俗,他们会改穿被征服民族的服饰只要他们认为被征服者的服饰比自己的适宜——以证实波斯人具有开放的看念。
可以说,早在丝绸之路被“凿”通之前,波斯人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国际商人的特质。
当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当地区商业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经商和国际交流的欲看足够强烈时,能够阻挡贸易国际化进一步扩展的阻碍就只剩下地理因素了。这一阻碍将因为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而被打破。
因此,古代国际贸易形成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交通要素 交通要素分为两种,一种是交通方式,另一种是道路系统。对陆上丝绸之路来说,整个古代社会交通方式都没有发生太大转变,无非就是骑骆驼或者骑马。但道路系统的转变对丝绸之路的“凿”通就有很大影响了。
众所周知,波斯帝国是一个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其纵横相连的交通网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发达的。希罗多德曾评判说,“雨雪、高和煦黑暗都不能减缓消息传播的速度”。有赖于这样的交通网络,商品的传播时间和领域得以大大扩展,波斯境内的任何商品可以快速送到边陲并出口到国外,外国的商品一进进波斯国境,就标志着它将抵达波斯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是横穿整个波斯帝国后将到达的另一个世界。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一路向东征战,其军队所到的地方,也在后续的希腊和当地人的治理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波斯发达的道路系统得以延伸到更远的东方。正因为交通的发达,段清波等学者在研究过秦始皇改革后,就提出了其改革是受到了波斯和马其顿的影响的结论。
而在东方,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具备了向西探索的能力。先秦时中国国内的水陆交通已经足以支持各诸侯国进行交往,秦朝建立后修建的直道、五尺道进一步完美了全国道路交通系统。同中原之外的民族的来往也已经开始,例如汉武帝在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之前,对西域的局势就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否则也不会知晓匈奴和大月氏的矛盾,更不会做出拉一个打一个的战术决策了。
因此,当东西两侧和中部零零星星的小国分别在自己的领土上为即将到来的贸易新时代做好硬件预备时,丝绸之路的开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