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 《重生》娄颐这个角色?你觉得她怜悯 吗?
同情 ,却也难同情。
这个故事最催泪的环节,莫过于娄颐失看 自杀这段戏,一个内疚却无力挽回儿子良知的母亲,最终抉择 与儿子共赴地狱,很有冲击力。母亲的隐忍失看 ,儿子的歧路不回 ,秦驰面对老太太的无力感,都在几位好演员的诠释下完美传递给看 众。
然而,作为案件中最触动人心的母亲,娄颐这个角色却不只有同情 一面,她身上还有让人无奈的可恨之处。是老生长谈的教诲问题,更是对社会、对家长的警醒。
没有亡羊补牢的教诲凶手范凯最初走进 看 众视线,是通过娄颐口述,在她的描述中,范凯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作为医生的娄颐,将自己的一生奉献 给了医疗事业、给了病人,她是一个伟大的医护人员,却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长年短缺家长陪伴的范凯,长大后与母亲关系十分陌生,这让娄颐相当 内疚自责。秦驰之所以情愿 破例帮忙觅 觅 范凯,也是受这位心酸的母亲触动,此时她在看 众心中的印象,是一位爱孩子却不会表达,因为工作漠视 孩子感受的同情 老人。
然而,当范凯的个人资料被路铭嘉公布之后,娄颐的问题便突显了出来。范凯从十七岁便开始触犯法律,当时还是能够被纠正 的偷盗问题,此时作为母亲娄颐应该要产生警醒,加强对儿子的关怀 教诲才对。
在后续的剧情中看 众也可以发现,退休后开办公益学校扶助他人的娄颐并不是一个不擅长教诲的家长,她很懂得如何纾解孩子的内心。若十七岁第一次犯罪的范凯能够受到娄颐足够重视,他是有纠正 机会的。
但,在范凯的犯罪生涯中,17岁涉案并没有让他迷途知返,反而愈演愈烈。
娄颐显然是养而不教式父母的典型,她也是50、60后父母中常见的一类,为了工作、集体精神漠视 了子女教诲。当子女开始走进 歧途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警醒意识,最终不仅导致家人间的疏远,还酿成了社会隐患。
当下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一定不要漠视 子女的关注。可以缺少一些陪伴,却不能缺少对子女的亲身教诲,当问题开始产生之时,更加要花费翻倍的精力往 弥补,而不是等到问题无法挽回时再往 悔不当初。
决绝却又一再姑息的家长在“养而不教”这个问题上,娄颐虽有错却也是同情 的一方,父母也会有不懂表达的一面,子女的问题不能全数将责任推卸给他们。按娄颐的性格,必然在范凯犯错后有过一些约束,她也是一个想要挽回儿子却得不到回应的母亲,这是她的同情 之处。
然而,娄颐的管束中,却有很多“变相宠溺”成分,她是一个看起来很严却又屡屡用严厉裹挟纵容的母亲。在故事最后,她表达了自己觅 觅 范凯的真实目的是想与儿子同回 于尽,这个想法很决绝,但她的行为却一直在做相反的事情。
范凯食毒且是与女友钟尔菲一同失踪,这是娄颐早已知道的事实,但她却在秦驰面前隐瞒了这些线索。甚至,当秦驰找到钟尔菲的父亲之时,娄颐仍然 暗示对方隐瞒实情,最后还是路嘉铭通过一袋威化饼干发现了钟尔菲与范凯的关系。
当警方绕了一个大弯找到范凯后,他已经杀害两名女生,而这两名女生原本是可能获救的。其中一名死者的尸检报告展示 死亡时间不超过48小时,回忆 一下时间线你会发现,这48小时的黄金救援期,是把握 在娄颐手中的。
从开查到路嘉铭发现钟尔菲这个要害 性线索,花费大约一天时间,从得知钟尔菲爱食 威化饼干到发现尸体约用了半天时间。假如 娄颐第一次与秦驰见面时说出所有实情,至少能提前一天时间找到第一案发地,此时,两个受害者可能还活着。
她为什么要隐瞒实情?
无非两个原因,其一、没有想到儿子会坏到如此丧心病狂的地步;其二、对自己的儿子仍报有一丝妄想。若失踪的只有她儿子一人,那么这些理由都可以被原谅,但当她明确知道还涉及一个无辜之时,隐瞒则是助纣为虐。
她的侥幸心理,让悲剧扩展 化,她的隐瞒让警方浪费了最佳救援时机。母亲爱子心切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为自己对儿子的那一份内疚漠视 他们的生命安全,更不能因为那一份私心,让案件复杂化。
编剧抉择 让娄颐隐瞒,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给案件增加悬疑感,但也是对现实中习惯包庇的父母一种警醒。无论是否对走进 歧途的子女抱有期待,直面问题都是唯一降低侵害的 *** ,躲避 则会成“变相宠溺”,爱不是错误的托词,错更不能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