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利芬计划
根据德国闻名 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 论》中所阐述的思想,史里芬把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作为德军作战的最高原则。他设想未来的战争 中,德军将要在西线同英、法军队作战,在东线同俄国作战。为了避免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史里芬预备 先把百分之九十的兵力放在西线,摘 用闪电战方式,在四至六周内击败 法军。
然后迅速把主力移往东线,全力打击行动一向迟缓的俄军,在三至四个月内征服俄国。为了完成德军主力的迅速调动,德国还在国内修建了一个完全 的战术 铁路网。
在史里芬计划中,德军在西线同英、法军队作战时,应该把打击的重点放在右翼,先发制人,集中优势兵力,从不设防的比利时,卢森堡攻进 法国,从侧翼切割、包围法军,一举消亡 其主力。
而德法边界的左翼只负责牵制。史里芬在临死前还一再嘱咐 :“切勿削弱我的右翼。”
战争 开始后,史里芬的继续 者们,始终把这份计划看成是战胜敌人的法宝,沉醉在速胜的梦幻之中。德皇威廉二世对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吹嘘说:“你们勇猛 地往 旅行吧,落叶之前你们就会返回故乡。
然而1914年战争 爆发时的实际情况,已和史里芬在世时有所不同。东线的俄军实力远比估量 的要强,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不得不派出14个师,而不是原来计划的9个师。在西线的左翼,德军又多增派了7个师,共15个师。因而西线右翼的兵力,比史里芬计划所规定的少了11个师。
这样,德军从一开始就分散了兵力。同时,比利时军队并不是德国人所认为的“巧克力兵”,他们对进 侵的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列日要塞一战,使德国军队阵亡4万人,这样,就大大地帮助了英、法军队的调动布防。
德军从比利时,卢森堡切进 法国后,进展最初颇为顺利,兵锋直指巴黎。
法军总司令霞飞及时改变错误的作战计划,变更兵力部署,反而对德国军队形成了两面夹攻的威逼 。1914年9月马恩河一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 局面。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双方调动了150万军队。结果是,法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9月9日,德国军队全线退却,阵亡4万余人,受伤17万人。
接着,双方又展开了“奔向大海”的战斗。德军企图强占 敦刻尔克等法国沿海的地区,切断英法两国的联系。英国和法军军队针锋相对。经过了13个多月的猛烈 战斗,德军虽然扩展 了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占据 区,但一举摧垮国,迫使法国投降的主要目的却没有达到。此后,北起北海,南至瑞士边境的700余公里的西部战线上,双方由运动战转进 以壕堑掩体相相持 为主的阵地战,整个西线战局进进 相持状态,德军速战速决的战术 遭到破产。
战争 一结束,毛奇告诉德皇:“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9月14日,毛奇被解除了职务。
在东线,俄军动员较快,开始取得一些胜利,攻进 了东普鲁士。德皇威廉二世慌忙任命新崛起的军事明星鲁登道夫协助老将兴登堡前往 抗击俄军。坦能堡一战,全歼俄军第二集团军,鲁登道夫被提升为东线方面军参谋长。
1915年,德军统帅部决定修订史里芬计划,将战术 重点移到东线,集中兵力分南、北两线进攻俄军。北面由德军从东普鲁士向布列斯特方向进攻,南面由德奥联军向莱姆堡方向进攻,最后南北合拢,将俄军主力包围在“波兰口袋”内,迫使俄国单独媾和后,德奥联军再回过头来收拾英法军队。
1915年1月至3月,整个东线发生激战。俄军在马祖尔湖畔失利,被德军赶出了东普鲁士。5月,德军突破俄军正面防线,俄军节节败退,先后舍弃 了波兰、立陶宛和里加以西的地区,伤亡和被俘达170余万。但是,德国并未达到使俄军丧失作战能力的目的 。
到1915年9月,在从波罗的海里加湾到罗马尼亚边境的900多公里的东部战线上,双方又形成了相持 。德国非但没有能够迫使俄国单独媾和,反而不得不扩展 东线的战争 规模,越来越深地陷进 了两线同时作战的泥潭。
以速战速决为基本思想的史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战术 计划的基础。
它表现了后起的德意志帝国急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狂热欲看 。但是,它过高地估量 了德国自身的力量,终于遭到彻底的破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