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司马迁挨了一刀的男人李陵真的投降了吗?
投降了,而且降的堂堂正正、冠冕堂皇、干净麻利、可歌可抽抽泣 、纵看 古今汉奸莫能出李陵之右者。
一:世家子弟意气纵横,深进 绝域遭遇大敌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出身世家大族,祖上李信曾为前秦大将、祖父李广更是名著文景两朝,除其父早死之外,他的叔祖李蔡曾是汉武帝的丞相,后因犯罪自杀,他的叔叔李敢也是横戈跃马驰骋疆场的悍将,后因李广之死殴打大将军卫青而被霍往 病射杀。
李陵作为李氏家族第三代的杰出代表,自然备受“锐意开拓”的汉武帝的青睐,年纪轻轻就已是军队统帅,独自带领 “骁锐果敢,悍不畏死”的特种部队,可谓少年得志,前途无量。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再次北伐,原被安顿为后勤粮草总管的李陵以年少意气的李陵闻言大喜,不顾武帝阻拦,坚请随军出征,并在急缺战马的情状下,舍长扬短的化骑兵为步兵,深进 虎穴。一心想着借此一役扫除李家屈辱,犁庭扫穴,建立不世功勋。
屋漏偏早连夜雨,原就装备粗糙、粮草不济的李陵部在山遭遇匈奴主力,在经过数月艰苦抗争之后,五千精锐丧失殆尽。原企图自杀殉国的李陵不知何故在最后关头竟然投降了。美其名曰:“将以有为也”。
二:汉法当诛,武帝却曾法外留情
汉军法“将军判降者诛全家”。世代将门的李陵哪有不知之理,但却依然抉择 投降,个中情由实在令人难以揣测。倘真如后人所言是“欲有所为”那这代价也实在太高了。
在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大聚群臣筹议此事并决定暂时收监李氏族人,并命将深进 西域迎回李陵。可恨受命的将军因为道路受阻并未见到李陵本人,由于惧怕 皇帝的责问又江道听途说的“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上报给了武帝。震怒之下的汉武帝于是尽数诛戮李氏一族。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进 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李陵是否真降也曾心存疑虑。而之所以诛灭李氏一族,则是因为他“替匈奴人练兵”;话说,战败而降已是大罪,为敌人练兵自然是罪上加罪。就此而言尽诛李氏也是无可厚非。换言之,汉武帝也是被公孙敖所蒙蔽。李陵以此责武帝,未免有些牵强。
三:做了匈奴前锋,追杀汉军千里地
公元前90年,匈奴进 寇边关,汉武帝再次兴兵北伐,此战,李陵自愿前驱为先锋之职。一路上追亡逐北,将汉军逼迫至浚稽山(当年李陵受困投降处)。汉军凭借天险顽强固守,双方陷进 僵局,后因汉军援军将至而李陵率兵撤围。
此战,后人大都认为李陵有“让战”的嫌疑,究竟 ,当年带着五千兵马就敢深进 不毛和单于数万人硬抗而不败的角色。又怎会干不掉区区几千人的商丘成残部呢?但在我看来,这种以过往 看现在的眼光未免有些想当然了。所谓“世殊事异”在他背国投敌的时候,属于他的荣耀和光芒就已经消失殆尽了。谁能肯定今时今日的李陵就没有围歼汉军以报“家仇”的意思?
四:文学究竟 是文学,历史终究是历史
历史是残暴而鲜少有温情的,但文学确实人性而温热 的。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有太多历史人物被刻意虚化、扭曲甚至抹黑。盲人骑马临深池,一不小心自然轻易 落进 陷阱。关于李陵投降一事,原就存在诸多争议,但无论如何,李陵降敌是事实,这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么总有千般无奈,万般不愿。大节已亏,又何必多言?司马迁借此宣泄个人愤懑,后世文人别有专注 者却通过对李陵形象的塑造来为自己的龌龊行径觅 觅 正当的托词。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指责 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