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 天生歌姬“黄丽玲”A-Lin的唱功?
华语T1(第一梯队),音域横跨三个八度,低音质量高,发音点靠后,音色略显老成,反而成为辨识度。
黄丽玲,这位来自台北的女歌手实力还是很强的。看的是《声呐世界巡回演唱会》,基本上整场演唱会并存在任何的音准、节奏偏差,声线可听度较高,曲风集中于主流华语情歌。
核心音域在B2-G#5,其中E5以上以和音为主,音域跨度极大,黄金音域C3-C6,黄丽玲占据了95%。本身实力极为强大,特别 是A2-C4之间的音区,对于普通女歌手而言,这部分就是他们的觊觎的禁区。而实际上,黄丽玲的低音质量并不低。
在具体唱法上,黄丽玲随着年龄增长,发音点抉择 越发相对靠后,靠后的发音点会导致一定的音色变厚,可以增加胸声的参与度,同时加大真假声转化的肌肉记忆。也具有一定的头腔共喊 优势,但是劣势就是音色辨识度并不高,有一点偏向于老成音色。但恰恰是这一点,成为了黄丽玲的女性声线辨识度核心。
从黄丽玲的角度出发,发音点靠后可以增加一定程度的缓解甲杓肌参与度和喉位压力,基于靠后的发音点可以提供更为护嗓的发音体系。同时她本人是具有咽音能力,足以表明她具有良好的护嗓意识和发声体系搭建。而护嗓意识,这也是她越唱越好的原因所在。
以下简单从音色、音域、腔体三个方面阐述黄丽玲的唱功水准:
1:音色;黄丽玲的音色构成还是比较复杂的,基本上跟着她的经历走。
早期音色极亮,发音点位置比较靠前,基本上就是跟着张惠妹的路子再走,登台翻唱的作品也大多以张惠妹为主。当时的黄丽玲,基本上就是按照华语主流女歌手的声线标准往 塑造自己,集中于声带边缘化和假声、弱混的纤细化音色表达。而这类女歌手的数量,简直海了往 。黄丽玲一直默默无名成为影子。
在中期黄丽玲才后知后觉,一来是嗓子在主流唱法的高喉位下具有了一定的损伤,开始注重护嗓。二来是意识到自己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商业道路——发音点靠后。
黄丽玲的声线辨识度,是她将整体发音点靠后之后,拥有的成熟感,也就是整体共喊 集中点后移的喉位释放造成的老成音色。基于发音点后靠,黄丽玲的声线发生了庞大 的改变,变得具有厚度,具有故事,具有丰盛 的情感载体。
而发音点靠后的情况下,黄丽玲并非一棍子打死,将之前的技艺 全都抛弃。而是将声带边缘化、弱混这两大杀气依旧保持较高水准。如此一来,黄丽玲在中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声乐体系:
以知性美的厚重声线为主,以发音点移动靠前的声带边缘化、弱混作为加花音色,提供完美的情绪张力。
发音点的改变,是黄丽玲唱功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为什么黄丽玲唱的好听的要害 。她的声线底色极为厚实,这是发音点靠后给与的胸声加持和口腔共喊 造成,而副歌大部分以声带边缘化的柔性和弱混的空灵感为主,在技艺 改变时,发音点从靠后的位置前移至标准上颌窦。一下子声线从厚实浑浊变为了无比明亮和柔性。这种张力,在女歌手之中真的是独一份。
在后期阶段,黄丽玲开始通过咽音的护嗓极致,主攻五组高音强混能力。在《我是歌手》之中就有较好的D5强混金属芯表达张力。而现在,黄丽玲的状态可以完成G5、A5的和音头声,和E5的咽音长音。
总体上,黄丽玲的唱法,是以音色变化为核心的唱法。这种唱法很难,因为有两套乃至于三套肌肉记忆相互冲突,在一般歌手的生涯之中,发音点的位置是很少有改变的,顶多在开嗓练习 时加一个咽音。但是黄丽玲的发音点靠后和强混、弱混、声带边缘化之间的转换做的堪称完美。
也就是说,黄丽玲对于腔体共喊 的集中点有了几乎全能的把握 。
简单介绍一下不同技艺 的对应表现力:
声带边缘化:华语女歌手的主要技艺 ,也是RB男歌手的主要技艺 。通过环甲肌对于声韧带的紧张度保护 ,达到声门裂具有居中闭合倾向,是的声韧带两段出气量加大,提供完美的柔性气声听觉。可以提供很强的旋律感。
咽音:一种护嗓练习 法,也是科学性备用音色。本质是喉下肌肉腔体模拟乐器双簧管,将高音的声带负荷变为腔体肌肉负荷,音色穿透力很强,但和人声具有较大割裂感。可以有效的提供咽喉部肌肉锻炼和放松声带,是歌手喉位对抗保护 巅峰的最好练习 法。孙楠就是咽音唱法为主的歌手。
强混金属芯:甲杓肌在高音混音时保护 的真声质感,会在上颌窦内部因为过大的声压和声波叠加的密度较大,体现一种金属质感听觉。具有声压、穿透力、力量感的爆发式技艺 。
2:音域;黄丽玲理论音域:Gb2-B4-F5-D6;F5之后是和音区。
黄丽玲质量音域:Bb2-B4-E5-A#5;E5之后是和音区。
黄丽玲的质量音域较广,他的LIVE最低音是Gb2,但我认为质量不可停,到了Bb2时,才具有可听质量。Bb2-B4之间这两个八度,基本上都是黄丽玲的真声区,这就很恐惧 了。
正常男歌手唱Bb2也都挺食 力的,而且质量难以保证,但是黄丽玲一个女歌手就能拥有完美质量的Bb2,基本上超越了一部分的生理界限。
但实际上黄丽玲对于G3-F4之间的区域,用的较少,足足一个八度的音域,基本上都是用于过渡音,单音质量较低。因为G3以下对于喉位要求不高,而G3以上就需要一定的喉位提供声压紧致感。B4之后,黄丽玲进进 混音区,属于早期黄丽玲的优势区。在E5之后,就是单纯的和音区。
具体音域分级质量如下:
Bb2-G3:完美低音质量,Live之中具有较为完美的腹腔支撑。
G#3-F4:总体良好,但是存在一定的音色浑浊,缺乏了一定程度的声压。
F4-B4:发音点后靠和音高自发性喉位相互对抗,共喊 程度较大,声带边缘化的集中表现区域,十分悦耳。
C5-E5:黄金强混金属芯音区,也是弱混的表现区,其中E5主要以咽音成分居多。强混和弱混两种技艺 黄丽玲都具备,但是显然强混的区域小于弱混。质量上弱混也更为娴熟自如。
E5-B5:和音头声区。
从音域的角度看黄丽玲,几乎达到了国家级科班选手的广度,但是质量上还是有所差别。究竟 黄丽玲的胸声参与度是以发音点靠后来完成的。这样的音域广度,按道理说黄丽玲的音乐可能性无穷大,但实际上她的音乐之中,对于作曲上的张力突破并不大。一首歌一般而言就是沉浸于一个半八度的张力,并没有较好的作曲人可以将她的实力完全发扬 。这是比较惋惜 的一点。
3:腔体;黄丽玲的腔体共喊 能力,和她的音域一般,依旧强悍,基本是大满圆状态。从演唱会的角度出发,她的基本功很是扎实,Live稳的出奇。
1:腹腔支撑。
腹腔支撑是最基本的声线动力源头,黄丽玲的腹腔支撑很强大,但并非完美。发音点靠后的辨识度抉择 抉择 ,本身就表明了黄丽玲对于腔体支撑运用的方式是置换和降低紧张度,而非直接控制甲杓肌。特别 是低音区,更是黄丽玲的优势支撑区。但是随着音区高度提高,黄丽玲的腹腔支撑强度,反而逐渐下滑,特别 是C5和D5的强混区。
这里我个人认为,黄丽玲是有一定的倒嗓经历的,她的甲杓肌能力可以唱C5、D5的高音,但并无法提供轻松状态的腹腔支撑。相比于世界顶级女歌手的C5,黄丽玲的腹腔支撑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胸声参与。
黄丽玲的胸声参与度,对于华语而言依旧很好,比如《给我一个理由忘记》之中的D5强混。但假如 抽丝剥茧,会发现黄丽玲的强混高音基本上都是点触之后,接更高的头声和音。而并非是强混金属芯拉满的长音。这表明了一个问题:黄丽玲在保护甲杓肌。也说明,黄丽玲的甲杓肌高音真声的保护 程度并非顶到天花板。个人猜测和早期飙高音高喉位损伤有关。
3:咽喉部。
较为完美的存在,不论是声带边缘化、声带闭合、咽喉对抗,黄丽玲都是堪称典范的存在。
4:面罩共喊 :不具备。这是黄丽玲比较匮乏的点,她的发音点后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低音质量高,高音质量却低了起来。面罩共喊 的筛窦、额窦在她的强混区域之中,并不存在。
5:头声能力:较为强大的存在。这一点是早期打下的基础,黄丽玲的弱混和头声一直都是极为动听,
总体上,黄丽玲的唱功水准很强大,而且护嗓意识做的很好。但作曲限制了部分实力。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