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明明是第三汉,为何被称为季汉而不是叔汉?
季汉一说来自于蜀汉臣子杨戏所著的《季汉辅臣赞》一文,由《三国志》作者陈寿记录于《蜀志.邓张宗杨传》之中。
至于为什么蜀汉被称为季汉而不是叔汉,其实这是因为出题者把国名前缀和古代人的取字顺序混为一谈了。
古人取名有字,论资排辈以“伯仲叔季”来排列,最闻名 的两个例子就是孙坚的四个儿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以及司马懿家族的所谓司马八达排字:“伯仲叔季,显惠雅幼”,司马懿排第二,字为“仲达”。
由于《仪礼》中有“伯某父,仲、叔、季为其所当”一言,这就给后世下了排行第字的规范,假如 用于人表字上,“季”字一般都是代表排行第四的,比如刘璋字季玉,前有三个哥哥刘范、刘诞、刘瑁,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家中排第三,原本名为“刘季”,“刘邦”是他取得大业之后才改的。
而同样用作人表字的还有另外一种排行:“孟仲季”,这种排列方式在三国时期也十分常见,且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孔子和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其兄字孟皮,一字伯尼,为妾室所生且有足疾,无法继续 家业,自然也不如其弟那样声名远扬了。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求婚于颜氏。
可见在先秦时代,“伯”、“孟”都可以用来表示“家中长子”的排行,而以“孟”字排行的还有闻名 的三桓,也就是鲁国桓公的三个后代,庶长子庆父为孟孙氏、嫡长子同继位为鲁庄公、庶次子牙为叔孙氏、嫡次子友为季孙氏。按照《说文》之解释:“孟,长也。仲,中也。季者,少称也。”
可见季字在排行之中可排第三,也可以排第四,这取决于家族中有多少兄弟而已,三人则为“孟仲季”,四人则为“伯仲叔季”,四人以上则再加“幼、少”等字,如马谡排行老五,字幼常,假如 像司马家人丁兴盛 的话,那加多少字就看兄弟人数了。
最后回过头来再说“季汉”,其实这国名前缀的排行并不是取自于表字排行,而是取决于天时排行,陈寿在《三国志》里就有“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等言。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为四个季节,每季三月,按“孟仲季”排行,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为季月等等。
而以“季”代表最末的情况,也延伸出了“末世”的意思,比如魏文帝曹丕是“生于中平之季”,中平就是汉灵帝中平年号,为公元184年至189年使用,曹丕生于中平四年冬天,距离中平年号取消仅两年时间,符合中平之末的说法。《三国志》引孙盛曰:“二汉之季世,王道陵迟,故令外戚凭宠,职为乱阶”,可见“季”字不止代表着排行,更是代表着”末世”之说。
事实上,作为蜀汉名臣且又是在蜀汉灭亡之前就写出《辅臣赞》的杨戏,不太可能会把蜀汉当做末汉来写的,因为不管是排行还是末代说法,杨戏以“季汉”来指代蜀汉的话,无疑都是在影射蜀汉的灭亡且没有延续,古人尚且知道避尊者讳,何况是国号。况且国名加前缀,这是后世为了区别于同名朝代的方法,如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宋、北齐等等,蜀汉也就是汉,蜀只是因为它所处于蜀地而已,三国就是在当时的说法就是魏汉吴,没有什么曹魏、蜀汉、东吴之称,身为蜀汉臣子的杨戏是不可能会用这种前缀的写法的。
所以所谓的《季汉辅臣赞》里的“季汉”二字,很大可能是陈寿加上往 的,究竟 他在写《三国志》时已经是晋朝的臣子,蜀汉对他来说也确实是个末世,不管是对晋朝司马家的表忠心,或是蜀汉的追思,抑或就是单纯的明哲保身。陈寿称蜀汉为“季汉”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