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庐山五老峰和题西林壁描写的风光有什么不一样
看 庐山五老峰 作者: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苏轼当年为庐山山脚下的西林寺题壁的,并不是具体描述庐山某个角度的景色,更多的是描写整座庐山的各处风光大不相同,无法看 全,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描述庐山景色。而看 庐山五老峰是李白游览五老峰时所作,是具体描写五老峰景点的秀色,是从具体的角度来描写庐山的一个局部风光。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看 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
明显前者是整个庐山风光的体会,而后者是描写五老峰风光以及登上五老峰后看到的局部庐山和山下九江的风光。
王琪玮Q:512841288
题西林壁是苏轼当年为庐山山脚下的西林寺题壁的,并不是具体描述庐山某个角度的景色,更多的是描写整座庐山的各处风光大不相同,无法看 全,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描述庐山景色。而看 庐山五老峰是李白游览五老峰时所作,是具体描写五老峰景点的秀色,是从具体的角度来描写庐山的一个局部风光。
看 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区别
看 庐山瀑布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看 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看 察问题应客看 全面,假如 主看 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看 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盛 的内涵,它启发 人们熟悉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看 事物的熟悉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 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看 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特殊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进 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看 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诗鉴赏
《看 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
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 五老峰。它座落在庐山的东南面,因山势险峻,五峰相连,形似五位老人,而得名。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
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外形 ,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 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看 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轻易 看清楚 。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摘 取到一样。
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假如 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美丽 ,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往 ,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
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我们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展 写。假如 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征 也都写活了。
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