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污点官员如何重启仕途?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众所周知,失业人口再就业,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放在古代也没能例外,农民商人一旦无地可耕、无商可做,大概率会沦为流民,困厄至死。于是乎,在社会保障不发达的情况下,找一份快速再就业的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
放在古代,快速再就业的职务只剩下当官了,问题官员经常是前脚被免,后脚就换个衙门当官。
◎ 万历六年(1578年)兵部郎中、长沙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林绍因徐州督修河堤一事,被责令冠带闲住
在现代社会,官员一旦被免职,就没有了权力和相关待遇,但古代官员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古代官员的免职大多属于“冠带闲住”。冠带闲住是指某位官员的职务被免掉了,但其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还在,他在闲住故园时还可以穿着相应级别的衣冠参加社会活动。
简单说,一个官员往 年是县太爷,今年是知府,明年可能就被弹劾罢官,但他官员的身份不会变。
古代官制中,对于官员有了“官身”和“官职”的定义。官职可以经吏部调动、任免,但官身一旦取得,却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使因为犯了错被罢了官,但只要功名还在,这些特权就还能陆续 享受。在地方上还是最有头脸的人物,而且还有免除丁役、遇官不跪、应诉不跪的特权。
由于你身处的这个阶层不一样,所以在朝廷用得着你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再次上岗。
官员在遭遇停职或免职之后,隔几年赶上圣上开恩或者大赦天下,这些落马官员还会被收叙任用,也称叙复。叙复在宋朝最为宽容,就算是这几年皇上都没开恩,也不耽误官员复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的很明白,免职的官员,三年以后可以在原来品级上降两等起用,这样的制度几乎让所有的免职都是暂时的。
除了叙复之外,官员们还有一种卷土重来的机会,就是依靠 朋党,跟紧自己的队伍准没错。
点击收听:古代官员如何复出?音频:进度条 5%00:27/08:33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在古代中国,朝堂之上的权力纷争,大多涉及朋党之争所谓党争,皆由政见之争,最终演变为意气之争,因私愤而相互攻讦排挤 。党争一旦形成,就往往会失往 理性的推断 ,进而夹杂大量的情绪。
他们并不需要客看 的分析情况,因为排挤 的情绪已经根植于内心。在争执当中,原本不属于两派之间的无辜人员亦被卷进 ,黑与白之间不能答应 有灰色的存在,界限这个词在朋党心中清楚 不已。
◎ 牛李党争
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党争,当属“牛李党争”,两党每一次权力更迭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人事变动。
牛李党争始于公元808年,牛僧孺、李宗闵批判 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一同被贬。五年后,李吉甫往 世,牛僧孺、李宗闵重见天日,进 朝为官。
又过了七年,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进士及第,但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联合了元稹、李绅等人,在宦官段元昌的支持下揭发这场考试有内幕,使得牛党集团里李宗闵这些人二度被贬。
◎ 牛僧孺
随着唐文宗登基,牛党依附的宦官得势,牛僧孺进 朝拜相,李党等人尽数罢黜,李德裕被贬到四川。十几年后唐武宗继位,牛党主要人物又全部被贬往岭南。武宗驾崩后,唐宣宗把李德裕贬死崖州,牛党诸人再度上位,牛李党争,至此结束。
这场党争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三十多年,一旦李党执政,则牛党必定卷展 盖走人;一旦牛党当政,则李党便尽数被贬。在这样的冲突中,个人的权势则跟朋党的势力息息相关,是非对错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
简而言之,只要站好了队,就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德裕曾写过一篇《朋党论》,他还曾与文宗、武宗两个皇帝纵论朋党。在他看来,前史上的奸邪小人串通一气,营私舞弊,祸殃国家,就是朋党;而正派忠贞的大臣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理政,即便交结,那也是情投意合,而不是朋党。他对朋党疾恶如仇,并严加痛斥;当然,在他看来,他首要自己不是朋党,也永久不会成为朋党。
然而,李德裕却以“李党党魁”的身份出现在后世史籍记载中。
◎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战术 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牛李党争还牵扯到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晚唐诗人李商隐,早年间李商隐结识令狐楚,令狐家作为“牛党”的中坚力量,将李商隐收进 麾下。在令狐楚逝世后不久,李商隐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往 做他的幕僚兼女婿。
王茂元和李德裕关系匪浅,所以自然被视为李党的成员。就这样,李商隐被冠上了“忘本”、“背叛者”的帽子,昔日友谊 深重的令狐家,也与他断了联系。处在党争的尴尬境地里,他的仕途一再受阻,接连被贬至偏远之地,与妻子也被迫分隔两地,在无限愁苦中,李商隐才写下无比婉约的千古绝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唐宋时期官员有一定的势力,所以经常出现一党党魁上台,顶层就换一批人的情况。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情越来越少。
一个官员能否复出,最为重要的便是背后有没有靠山。只要靠山足够硬,那么就算免职多少次,都能卷土重来。
◎ 李侍尧(?一1788年),字钦斋,清朝乾隆时期大臣,汉军镶黄旗人,清朝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
比如说清朝的李侍尧,他就抱上了朝堂之上最大最粗的一条腿——万岁爷。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时,被人举报说贪腐,乾隆将他革职,押赴北京治罪。
那段时间,乾隆皇帝正在大力澄清吏治,掀起反腐风暴,没想到就有人撞到枪口上来,自然很是生气。派出政坛新星,户部侍郎和珅前往云南查案,钦差们经过审理后,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皇帝却有意放他一马,下旨让各省总督、巡抚们议定。
江苏巡抚闵鹗元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上奏称:“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议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皇帝一看:正合我意。于是,顺水推船 地下旨,将“斩立决”改为“斩监侯”。死刑改死缓。
◎ 青年时期的爱新觉罗·弘历
第二年,甜 肃 *** 造反,乾隆特旨赐给 李侍尧三品顶戴,赴甜 肃作战。不久,陕甜 总督也因为贪腐问题被 *** ,李侍尧立刻 接任,短短三年,他就从总督到死刑犯再到总督。李大人在陕甜 干了四年,又被查出来经济问题了,又被判了个斩立决,等皇帝拍板的时候又被网开一面,没多久就被释放,历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把地方督抚当了个遍。
乾隆为啥这么偏袒李侍尧呢?因为李大人太会来事了。
自1752年任热河副都统起,到1780年第一次被 *** ,28年间共上贡129次。最多一年上贡9次。这些上贡的贡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价值不菲,当然不会是李侍尧自掏腰包。就凭每年1万多两银子的合法收进 ,李侍尧也承担不起。来源就是从当地老百姓头上搜刮。
对于这一点,乾隆皇帝心知肚明,不过面对这么多奇珍异宝,皇帝怎么舍得对李大人下杀心?
◎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复原图
乾隆四十二年,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崩,皇上一直标榜自己孝顺,太后健在时天天 早晚都要往 太后寝宫请安,如今更要标榜自己是带孝子。因此陛下下诏打造一座金塔装自己老妈头发,不过在造塔的过程中,发现预算严重不够,出现了1200两金子的缺口,乾隆皇帝在彰显孝的同时,又想体现自己公私分明,果断 不从国库支取。
在众爱卿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这块烫手山芋被交给李侍尧处理,果然李大人经过一番运作,搞到了1200两黄金。按照李侍尧的收进 ,拿出这笔钱只能靠贪。可贪污的最终目的是孝敬陛下,陛下又代表着大清国,四舍五进 就是我爱国无罪,面对这么可爱的贪官,乾隆怎么能舍得治他的罪?
不过皇上的大腿不是那么好抱,也不是谁都能抱的,要是万岁爷跟你没那么亲,你还想尽快上位,可以考虑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俗套的办法——花钱。
*** 战争 爆发后,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道光皇帝授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战争 。不想,琦善到前线后,瞒着朝廷和同僚,私自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商订通商章程。
这下子琦善丧权辱国,立刻 成了人皆可杀的卖国贼。
◎ 电影《林则徐》中的琦善(左)与林则徐
道光震怒,下令将琦善革职抄家,并将他逮捕进 狱。惹得如此天怒人怨,别说官运,琦善的命也该保不住了。没成想琦善使了点银子,没几天就给他释放了,惩罚也只是发配充军,并不危及性命。
过几年重新复出,但因为剿匪的时候有滥杀无辜的嫌疑,琦善又一次被免职。可这时候正赶上太平天国造反,琦善立马又拿出一大笔钱,赞助镇压太平军,他本人也因为这笔钱再次复出,代理河南巡抚,加都统衔,授钦差大臣,专办防务。
这种捐钱复出的做法,是清朝的一种正式制度,称为“捐复”。
捐复又分两种:向皇帝行贿,也就是钱财充进 内务府,供皇帝私人使用;向官府捐钱,也就是钱财用于 *** 公务。其实皇帝也对捐复的官员不放心,一个有前科还行贿的人,人品能好到哪往 ?不过清朝人穷志短,到处都需要钱,不得不将官职当商品卖。
总的来说,古代的落马官员想复出还是比较轻易 的,只要你有钱、人脉足够广,在宋朝那样的朝代甚至什么都不用有,只靠时间就能熬出头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总之,在古代社会当官可以说是一个稳赚不亏的买卖,因此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有钱人,都要削尖了脑袋找个官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官僚团队鱼龙混杂,同时官员们犯错误的代价也极低,长此以往,就造成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黑暗的情况无法得到改看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