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墓中陪葬有鱼肠剑,为何千百年来盗墓贼们不往 光顾?
儿子比老子在历史上更有名气的不多,吴王夫差算是一个。夫差先是替父报仇灭了越国,又因一时手软,反成就了勾践端出一锅 “卧薪尝胆” 的励志鸡汤。而夫差的父亲,就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吴王阖闾。
违反常规的历史记载一般来说,对于历史记载,应该是时代越早的,因距离事实发生的时间最接近,记载也会越清楚 。可偏偏阖闾墓在历史记载上却反其道而行,时代越早的记载越是模糊,时代越晚的越是具体。
最早记载阖闾墓的,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据《史记》记载,“ 阖闾冢在吴县闶门外。 以十万人治冢, 取土临湖, 葬经三日, 白虎踞其上, 故名虎丘山。” 《史记》的这段记载给出了三个信息 : 一是阖闾墓的大致方位 ;二是修筑阖闾墓动用了十万人 ;三是虎丘的来历。
东汉《越绝书》则记载, 阖闾冢,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并称其中有三千把宝剑陪葬,包括扁诸、鱼肠等名剑。
而唐代的《吴地记》更是有板有眼地说 ,秦始皇东巡,到了虎丘,为求吴王宝剑,因有虎当坟而踞。 始皇以剑击之,不及,…剑无复获, 乃陷成池,故号剑池。
到了宋代的《太平寰宇记》 又说,剑池是 “孙权挖掘 求阖问宝器” 所掘。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直接就给出了吴王阖闾墓就在虎丘剑池下的答案。
阖闾墓是否早被盗掘一空?无论是《史记》或《越绝书》、《吴地记》等,都有个共通的地方,就是将阖闾墓的所在位置都锁定在了同一地区。虎丘是阖闾的葬身之地争议不大,但墓葬是否就在剑池底下的洞穴里却是争议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分离 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2008年,对苏州虎丘剑池进行了清淤。将剑池的水抽干后,池子的最北端会露出的一个三角形口子,口子被青石堵住。
据称,这就是 “阖闾墓” 的进 口。阖闾墓就在虎丘剑池下的说法出自《越绝书》,“ 阖闾冢,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 ”。
虎丘是阖闾的葬身之地基本可以确定,而能否断定剑池底下洞穴就是他的墓成了要害 。在与苏州相距几百公里的徐州,有许多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都是在石山里掏一个洞作为墓葬,被称崖墓。而当他们的墓被盗空后,就会留下了一个山洞。
东汉时期的四川也流行崖墓,但这些崖墓都是在山腰里掏洞。真要在石山上向下挖坑再掏洞, 既无先例,也费时费力。 假如 剑池是阖间墓的墓道,为何墓葬要违反常理,不抉择 高敞干燥之处下葬,非得建在水池底下?
在《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说云岩寺 “ 今寺即阖闯墓 ” ,而《姑苏志》中 “墓即虎丘寺法堂基 ”。(云岩寺又俗称虎丘寺)
假如 记载是真实的, 阖阊墓就应该位于虎丘山的顶部, 也就是现在虎丘塔所在的位置上,而不应在水里。
千百年来盗墓贼不往 光顾阖闾墓的原因《汉书·刘向传》记载,“ 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春秋战国时期,曾有一个习惯,喊 做 “犁庭扫穴” 。是说每当改朝换代以后,后朝就要把前朝的宫廷夷为平地,还要掘其祖坟,破其风水,断其龙脉。按此习惯,越国的勾践在灭了吴国后,应该连带把阖闾墓也挖了。
这个记载同时也印证了《吴地记》 和《太平寰宇记》中所记载的事实,即秦始皇和孙权盗掘阖闾墓,结果均一无所获。而鱼肠剑和其它三千把宝剑,极有可能早已被越王勾践拿走。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后世的盗墓贼们不肯再花心思往 考虑盗掘阖闾墓。况且,倾十万之众修建而成的陵墓,也超出一般民间散盗的能力范围。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