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长期被人“贬低”,这会导致心理疾病吗?
我是陈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使用 心理研究学院签约咨询师
我们首先来看看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我们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下面的两阶是生理和安全需求,这是生物的本能或冲动,说白了就是跟动物一样的“生存需求”;只要温饱解决,越往上走,都是特属于人类的高级需求,要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假如 一个孩子,长期被贬低,他内心肯定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尊重,缺乏内心的自尊自信,自然也谈不上自我实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解决了他们低级的生理需求,而没有给予高层次的内心需求的满足,那我们养孩子跟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我们最开始对自己的熟悉 ,都来自于他人眼中的自己,孩子会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学生会从老师和同学眼中看到自己。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眼中看到听到的自己,是不好的、很差的、没有能力的、不被接受的…….一开始,他会依据这些人的看法,建立对自我的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能力、什么也做不好的人,长此以往,他内心就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对自我的确定认知:我是一个没有存在意义、没用的人,我是一个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最后这句话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存在感”了,而这是很么多人抑郁、自杀、追求 解脱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哭诉自己没有活着的感觉,整天像行尸走肉一样;还有一个来访者,觉得自己生下来就让父母失看 ,她努力地想成为让父母满足 的英雄,可总是做不到,她逃离父母,走进婚姻,却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她只有酗酒,饮 到让自己头脑发昏时,就不会想那么多,就可以睡得着。这两个来访者,从小的相同经历,就是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在父母的眼神里言语间,感受到的都是满足 ,虽然还没有长期被恶意贬低,但已经如此难受……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童年期的创伤、冲动、幻想,会深深留在他的潜意识里,童年的人格是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基础,这也是我们说的“三岁看老”。
既然童年期对要害 人格的形成那么重要,那在童年期被贬低的人,长大后当然会不自信、没有价值感、没有健康的自尊,假如 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的”,假如 人间都已经不值得,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就可能是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最大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多半来自于他对自己的生活会过成什么样的认知,认知决定命运。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很多会成为抑郁型的人格,通过内摄的方式,吸取 他人对自己的贬低。而抑郁症的一条标准就是自我评判 很低。
同时,一个长期被贬低的人,早已习惯了贬低自己,成年后他在觅 觅 新的客体发展新的亲密关系时,经常 会自动往 找那种贬低自己的人,有点“受虐”的样子,他们在一切的人际中复制自己被贬低的模式,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味道”,他们会不断重复的模式。
童年期的贬低,会像是在孩子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一直不停地念叨说你是不好的,这样的人长大后,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天天自己念叨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现代的教育都强调要“鼓励 ”孩子,多夸奖 多称赞,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越来越好。内心觉得自己好的孩子,就是一种自信,他真的就会把人生过得很出色 。
最后,还有一点要补充的:童年是人格形成重要的要害 期,但不是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在童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批判 和贬低,中国文化奉行的就是“批判 使人进步”,环境如此,谁能不受影响地长大?
但是当我们长大,随着我们内心的力量成长,是完全可以把那个魔咒撕往 的。只要我们随时保持一种觉醒:我真的那么差吗?
然后综合现实情况检查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否有偏见,在这样的反思状态里,我们可以慢慢放下内心里对自己的固定认知。
所以,假如 你已长大,信赖 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童年伤害修复,把自己内心那个小孩养好。
假如 你已为人父母,那么请记得:多多鼓励 自己的孩子,让我们把伤害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体会 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