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厚熜会即位,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
简单一句话,朱厚熜就是天选之子,除了他别人都不够格。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为什么继位的会是他的堂弟朱厚熜,而不是叔父朱祐槟或者朱祐楎呢?朱厚熜究竟是不是皇位的第一继续 人呢?这个问题说起来既简单,又复杂。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把题中的几个人物关系先捋一捋。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宪宗朱见深驾崩,传位皇太子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朱祐樘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驾崩,既没有皇太子,也没有儿子,还没有兄弟。大明朝出现了皇位继续 危机。
朱厚熜剧照
伦序当立宪宗皇帝共14个儿子,武宗驾崩之时仍然在世的有其第六子益王朱祐槟(43岁)、第七子衡王朱祐楎(43岁)、第九子寿王朱祐榰(41岁)、十一子汝王朱祐梈(38岁)、第十二子泾王朱祐橓(37岁)、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36岁)。
孝宗皇帝共两个儿子,长子即武宗,次子早夭。兴世子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其兄早夭。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但由于他两个兄长早夭,事实上即朱见深长子。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第四子,即事实上的次子。
武宗在驾崩之前,其实已经指定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为大明朝的新天子。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明武宗剧照
所谓的祖训,指的是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训》。作为打算“万世所垂”的家法,老朱在序言中特意强调了《皇明祖训》“一字不可改易”。对于皇帝绝嗣这种特殊 情况下如何继位,朱元璋也有过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法律》
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朱厚熜的继位天经地义,那怎么还有所谓的“大礼议”之争呢?
“兄终弟及”的司法解释《皇明祖训》究竟 只是一份指挥 性的文件,后世的司法解释权到底是在皇帝手上,还是在大臣手上,主要还是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武宗遗诏中的“兄终弟及”本身就比较模糊 ,内阁首辅杨廷和对此提出异议其实也是正常的。究竟 根据太祖皇帝的原意,是皇帝无嗣,就让皇帝的弟弟继位,最好是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兴世子朱厚熜只是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怎么能算“兄终弟及”呢?所以杨廷和在朱厚熜从封国安陆抵达良乡预备 进京的时候,就让礼部按皇太子即位的礼仪安排兴世子登基,即所谓的“以宪宗皇帝之孙,绍孝宗皇帝之统”。换句话说,在杨廷和看来,朱厚熜只有认孝宗为爹,才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
但是仔细推敲武宗的本意,似乎并没有为自己认一个弟弟的意思。遗诏中对朱厚熜的身份介绍是这样的:“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首先这里的亲弟并非特指一奶同胞的兄弟,明代史书中假如 要强调这种关系,一般会称为“同产弟”。举个例子,永乐四年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大臣们要求处死齐王的随从。当时的皇帝朱棣将他们免罪,并且说了这样一段话:“齐王,朕亲弟。其素性狠愎,朕尚不能化之,何可尽诿他人?”朱棣是太祖第四子,不管他的生母是马皇后还是野史所说的什么乱七八糟、无中生有的妃子,和齐王的生母究竟 不是同一个人。
兴献王陵园
其次在介绍完朱厚熜身份后,武宗给出的评语是“伦序当立”。也就是说朱厚熜就是皇位的第一继续 人。对于这一点,进士张璁在《大礼或问》的上疏中明确指出:
方武宗宾天,群臣定议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训也,兄终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兴献王弟也。献王在,则献王天子矣。有献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谓伦序当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实录卷八》
在张璁看来,既然武宗无嗣又无兄弟,所谓的“兄终弟及”就要上推到孝宗。兴献王作为孝宗伦序最长的弟弟,假如 他活着,那就应该以武宗叔父的身份继位。现在朱祐杬虽然死了,朱厚熜作为其长子,自然应该顺理成章继位,这才是推不掉躲不开的“伦序当立”。对于张璁的看 点,已经致仕(退休)的大学士杨一清给出了一句中肯的评判 :“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杨廷和的私心《皇明祖训》中没有过继的条文,朱厚熜又是“伦序当立”,为何内阁首辅杨廷和坚持要让新皇帝认伯父孝宗为父,而以生父兴献王为叔父呢?
其实究其原委,在于杨廷和等人与武宗矛盾极深,甚至连武宗之死,后世都有怀疑是文官集团在背后下的黑手。武宗在世时紧挠 军权,根本不把文官们放在眼里,杨廷和等人已经受够了这样的屈辱。而在武宗死后,杨廷和等人大搞反攻倒算,将忠于武宗的文臣武将或杀或贬。因此这些人口口声声称孝宗不可绝嗣,却硬是眼看着武宗绝嗣,根源就在于此。
假如 朱厚熜可以用过继的方式成为孝宗的儿子,那为何不能选一个宗室子弟过继成为武宗的儿子呢?何况宗室中并非没有这样的人选。
杨廷和剧照
朱载增,时年六岁,崇仁王朱厚炫之子、益王朱祐槟之孙、宪宗朱见深曾孙。对武宗来说,益王是其叔父,崇仁王是其堂弟,则朱载增为堂侄。其实我们想一想,要是把朱载增过继成为武宗的儿子,他长大以后会不会为自己名义上的父皇翻案?
即使朱载增不以武宗为意,其祖父益王朱祐槟、伯父益世子朱厚烨和生父崇仁王朱厚炫正当盛年,他们的地位怎么摆?这些宗室假如 迁回京师,会不会和文官们争夺朝堂上的话语权?但假如 放任他们留在封国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的话,会不会出现两个朝廷的风险?
至于说武宗之母张太后担心为武宗立嗣,导致自己成为太皇太后而无法掌控朝政,这个纯粹有些过度联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明英宗9岁登基,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他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而不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孙氏。
但是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杨廷和,就这样明目张胆地看着儿子和学生绝嗣的同时,反而逼着有爹有妈的朱厚熜认伯父为爹。张璁在其上疏之中就曾对此发出过振聋发聩的质问:
今孝宗皇帝既尝以祖宗大业授之武宗,但知武宗为之子也。武宗嗣位又十有七年,未有储建。是武宗无嗣,孝宗未尝无嗣也。且孝宗宾天之日,我皇上犹未之诞生也,是孝宗固未尝以后托也。武宗宾天之日,我皇上在潜邸也,是武宗又未尝托为谁后也。—《明世宗实录卷八》
结语:无论从法理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武宗驾崩后只能是朱厚熜继位。假如 不巧的是朱厚熜也挂了,那倒是可以由益王朱祐槟继位(宪宗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早已过时且无嗣)。至于衡王朱祐楎继位的可能性趋近于零,究竟 益王家里子孙强盛 ,不会出现绝嗣的情况。
至于杨廷和为了打压和控制新皇帝而发起的“大礼议”之争,那就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了。这位内阁首辅当初自得 洋洋地让武宗绝嗣的时候,恐怕绝想不到日后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反噬。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