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起义的三大功臣卢植皇甫嵩朱儁结局如何?
唐朝上元元年(760),为了表彰历史上的名将,并将他们作为模范来激励后世,唐肃宗以伐纣灭商的姜太公为武成王,建立了与孔子“文庙”所对应的“武庙”,并以“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作为副祀,白起、韩信、孙武等名将分列左右,号为“十哲”。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时,皇帝又在武庙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六十四位历代名将。其中,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即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有多人进 选,知名的比如张辽、关羽、周瑜等。除了他们,还有一位在后世不那么闻名 的将领,那就是皇甫嵩。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中,曾涌现出如卢植、皇甫嵩、朱儁这样的名将,但是,为什么他们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呢?
关于广义上的“三国”这一概念,有的人认为应该从黄巾之乱,即中平元年(184)算起;有的人则主张从初平元年(190),董卓迁都算起。假如 是从黄巾起义算起,那么在平定这一动乱中立下功勋 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也算赶上了三国的尾巴。
而他们之所以平定黄巾之乱后便少有活跃,诸侯并起时更是销声匿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们年事已高,且都在群雄割据的局面还处于雏形时便往 世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人有着怎样的事迹。先看卢植,他是东汉末年的闻名 学者,曾经“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在东汉大儒马融家中学习时,马融经常 让歌女在府中表演,但卢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醉心学习。
随后,卢植往 往涿县教书,后来声名显要 的刘备、公孙瓒都是他的学生。熹平四年(175),朝廷征召卢植前往九江郡平定叛乱,很快“蛮寇宾服。”光和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卢植表现出色,“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但因为奸臣陷害而被关押。皇甫嵩平定兖州、冀州的黄巾军后,为卢植辩驳,卢植才被释放并官复原职。中平六年(189),董卓召集众臣,想要另立皇帝,卢植果断 反对,惹怒董卓,但鉴于卢植的声看 ,董卓只是将其免职。
初平三年(192),卢植往 世,“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另外两位,皇甫嵩和朱儁,在黄巾之乱中则分离 担任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并凭借四处征战平定了气势汹汹、规模庞大的起义军。
初平元年(190),董卓将驻守在外的皇甫嵩召回洛阳,预备 将其杀死,其子皇甫坚寿参加董卓的酒宴,“责以大义,叩头流涕。”才得以保住父亲。兴平二年(195),皇甫嵩往 世,被追封骠骑将军。也是在这一年,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朱儁被扣押,生气 而死。
他们三人在汉末诸侯割据中消失,首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年事已高,早在诸侯们割据局面正式形成前就相继往 世;其次,便是他们都是汉朝忠臣,自然不会和诸侯们一样各具州郡,互相攻伐。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