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之一——长平之战,是怎么爆发的?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赵势均力敌决定战争 走向的要害 人物是位女人
长平之战可以说使冷兵器时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杀伤最强的战争 ,此役过后,消息传到赵都邯郸,邯郸顿时陷进 一片哭海。按,秦统一后,整个帝国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赵国在七雄之中人口居中,可能有300万左右,长平之战被杀45万,而且是青壮年男子,也就是说赵国几乎家家有死人,特殊 是首都邯郸。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听取了范睢“远交近攻”的战术 ,集中力量攻打韩魏两国,公元前263年,秦国攻取了韩国南阳(即韩属河内地区,河内位于太行以南黄河以北,相当 于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第二年即公元前262年,攻取了韩国在河内的重镇野王(进河南省沁阳)。野王正卡在太行八陉第二陉太行陉的出口,是保证韩国上党郡进进 河内进而与韩国黄河以南地区联系的重要据点。丢掉野王,韩国位于太行以北的上党郡与韩国首都新郑之间的联系被卡断,对韩国而言土地贫瘠、人口稀疏的上党郡是一块死地,于是韩国企图以土地换和平,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反而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陆续 抗秦,从而引发了秦赵争夺上党的战争 ——长平之战。
大都认为冯亭向赵国献地是嫁祸赵国,引发秦赵战争 ,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与强秦交恶。当时赵庭内部就是否接受上党也进行了一次猛烈 的争论。赵国平原君赵胜认为赵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占有上党“利莫大焉”,赞同接受;而平阳君赵豹从秦赵两国国力出发,特殊 是他提到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以牛力耕田”,经济实力强大,综合国力远胜于赵国,果敢 反对接受上党与秦国交恶。可以说赵豹从两国综合国力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军事角度,得出秦强赵弱的结论,有其合理性。但现在很多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得出赵国必须接受上党。
秦国假如 得到韩国上党郡,进而占据壶关(即东阳),再东出太行第四陉滏口陉,便可以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当然秦国也可以从河内出发北上攻打邯郸,但绝没有如前者那样居高临下之感。正是基于此,上党对韩国来说是鸡肋,但对赵国确是生死攸关之地,秦国打韩国上党,表面是与韩交战,实际上是为下一步攻打赵国做预备 。因此不管接受与否,赵秦之间必有一战,而接受上党,赵国可以争得主动权事先布防,做好应战预备 ,这才是明智之举。
公元前262年,赵国名将廉颇帅赵军接受上党,同时于长平一带布防,阻止秦军。为何于长平地区布防,是由于地缘条件决定的。第一,秦国无论是进攻上党抑或进攻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术 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也罢,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一线的南路也罢,长平都是战术 捷径,亦旁无抉择 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了。第二 ,就长平本身看,则是整个上党地区具有诸多军事地理优越条件的极理想的战术 重地。长平地区以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为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呈网状遍布全境,地下水丰盛 。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于战争 ,则山地有险可凭,特殊 是西、北方面有高于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可固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丘陵于部队运动无大碍却可隐蔽行事;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更无大军食饮之虞。凡此等等,皆属极利于主军而不利客军者。
赵军由邯郸进军长平的具体路线,当由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进 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县西南),过故关(今高平东北)进进 长平战区,再循小东仓河河谷,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市),然后分兵布防。泫氏:即今高平,位于丹河河床中心 ,当丹河与小东仓河汇流处,地势相对低湿,地形开阔平衍。河两岸参差约有10千米开阔地,中虽多丘陵,却不阻滞运动,且有险可恃,这里既可顺丹河河床向东南运动,又可溯丹河河床向西北发展,还可溯大体平行的原村、马村二河河床向西南深进 。
廉颇进驻长平地区后,大凡依次设置了三道防线(营垒):
廉颇——王龁三年相持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预备 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详,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御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进 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王龁突破了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御集群,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阻碍 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体会 而老谋深算的廉颇,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反抗 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
至此,“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就这样,他足够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从文献记载秦军攻取二鄣城、夺西垒壁后,再无任何阵地易手的记载看,足以阐明这种现象。战局显现一种不分胜败 的胶着状态。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协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术 战术利害的客看 反映。强秦弱赵之所以有数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术 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看 反映。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往 ,显然将越来越向有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
其实,战局形势不可能长此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要么按着廉颇的战术 思想陆续 发展下往 ,相机反攻,击败 或消亡 秦军;要么中生变故,或赵廷自相掣肘,或来自秦廷计策 ,致形势向相反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后一种情状的两种现象都发生了,年少轻躁而军事知识至多是聊胜于无的赵孝成王,以廉颇以逸待劳、后发制敌的战术 为“不敢战”,"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干金于赵为反间,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同时“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更“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如此,廉颇的事业既不得善终,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短缺实战体会 的王龁为主将的秦军,一变而为由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短缺实战体会 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年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僵局、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赵括——白起决战
公元前260年,赵括既代廉颇,一方面出击迎合赵孝成王所好,一方面本身就是自命不凡、好胜逞强的人。他一到前线,即全盘废弃廉颇的战术 战术,任意更换了将校,所谓“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赵军八位将领以死相谏的闻名 轶事,当是发生于斯时。赵括刚愎自用,求胜心切,无视主客看 条件,下令西渡丹河,全线出击。另一方面,针对赵括的行径,白起则亦一反王陀三年一味进攻态势,偏偏运用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所谓欲擒故纵,“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进 ,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战争 遂进进 最后决战阶段。
赵括既一扫廉颇部署,所谓“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显然原来长年固守丹河以东沿山防线的部队越过丹河,突破了秦军丹西沿山防线——诚然是“秦军详败而走”;大部队即由固守了三年的丹东沿山纵深防区集结于丹河东岸待渡,预备 发动总攻了。
白起作为秦军新的主将,静静 赶到长平后,似乎驻在战术 要冲光狼城(今康营)一带。其一,今康营西北的寨上村,为一天然高阜,一方高地中心,有名胜安贞堡,登临其上,视野辽阔反常 ,相传为当年白起幕府。其二,白起前此于公元前286年曾伐赵攻占过光狼城,谙熟其地理形势和战术 地位。其三,前文已述其详,这里四山环卫而三水汇流,是一处可进可退、易守难攻的几无与伦比的军事要冲。其四,由:康营以西北,在丹河河床与野川河河床之间有条平行的西北一东南向分水岭,是一道与丹河平行的浩大 的黄土梁,以此为依托,既可有效地抑制西渡丹河的赵军突击,又不失影响节制丹西秦军行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括下令全线西渡丹河击秦军,“秦军详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进 ,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从丹西沿山一线,南至谷口北至王报约10千米地段,晚近迭有大量遗骸出土看,这应是秦军佯败后撤而赵军逐胜——赵括部队在秦垒外线经历了惨烈激战的地段。白起一方面佯败后撤,把赵括及其几十万赵军注重 力吸引到丹西,放松了丹东的戒备;一方面于丹河、野川河分水岭——秦军纵深阵地加固设防以必万无一失,同时分遣了两支轻兵迂回包抄已经空虚了的赵军后路。这就是以25000人向东北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后折东南即于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以断赵军粮道和援兵;另以5000骑兵强行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泫氏(今高平)、金门镇(今高平店上)战术 要点,然后向东北直插小东仓河河床一线,直扑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部队会师,从而将赵军一断为二,即使此线以北的赵军失往 了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使此线以南的赵军失往 了与主将的联系。
有一种带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秦以区区25000人能断赵40余万大军的后路,以5000骑兵能于40余万赵军间穿插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从中断定所谓赵参战部队45万和白起坑杀赵卒40万是人为夸大了的数字云云。其实,白起派出25000人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也好,分遣5000骑兵穿插赵营垒之间也好,都不过仅指其先头部队而已,白起作为战国一代唯一保持不败纪录的“常胜将军”,怎么能想象他在一赌国运的决战中派出一支轻兵就了事了呢!这支秦奇兵从百里石长城背后包抄赵军至此,抑或由蒲水北上于马鞍壑折西北包抄的秦河内部队至此的历史现象。白起分遣的另一支5000骑兵部队,旨在“绝赵壁间”,达到了将“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的目的 。从地理形势考查,其所穿插路线只能是小东仓河河床一线了。其一,当时赵括幕府和赵军主力在此线以北的韩王山一带,其粮刍辎重在此线以南的大粮山一带,只有从此线穿插切割,才能达到断绝北线赵军主力部队的粮道,同时断绝南线赵军部队与驻北线主将的联系。
正当突破丹河西秦军防线的赵军部队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突击的时候,相继发现前方对深进 纵深的秦营垒突击受挫,而自己的后路反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以至上下间失往 了联系,至此秦军开始反击。在战局急遽恶化中,赵军被迫舍弃 进攻,退回上述三角地带,仓卒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赵廷自从惠文王初年“成兑专政”以来,其战术 陷于权:益,长期推行时纵时横、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当秦的压力危及其安全时,它在山东合纵抗秦;当秦的威逼 缓解时,则又靠与秦的关系热 昧,向山东与国攻城拓土而实同连横。直至是役初战小却后,赵廷是纵是横仍举棋不定,最后还是遣郑朱使秦试图媾和,因此失往 山东国家信赖而不愿亦不敢援救。秦则亲昵 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当时所谓“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秦终于看到赵陷于孤立无援而拒绝媾和。如今要决战了,粮道断了,又急请粟于齐、魏、楚结果无任何一国响应。
至此,“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以人海战术,实施对赵军的总包围。秦河内部队北上长平,行军路线亦史无记载,惟完全可以确定其所取为“太行道”,范睢尝说秦昭襄王有“北斩太行之遭,则上党之兵不下”语。),即由野王(今河南沁阳)出发,迤西北经碗子城、天井关(碗子城,天井关都属后有的名字,而太行遭上这些重隘却是早在战国就存在的)等孔道,达长平战区。
在如此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坚苦勇猛 地反抗 ,坚持了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回 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是役遂告结束。
赵国启用赵括真的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吗?
其实也不尽然,真正使得赵王决定改变廉颇以守为主的相持 作战策略的最主要因素是,赵国遭遇旱灾,粮食减产,而各国均做壁上看 ,没有一国援助赵国,最有条件援助赵国的是齐国,惋惜 齐国当家的国君却是个没主见的,一切事务都听其母-君王后的。偏偏君王后不敢得罪秦国,只想着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别国的事务不参与。赵国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只得想法改变战术 ,主动出击,结束战争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国时期两个大国赌国运的这场决战中,两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每一方均有战胜对手的可能,只是从最后战争 的发展来看,秦国把握了历史机遇,争取到最后的胜利。此战结束,也决定了未来历史的走向,使得秦国一统华夏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在双方角力的要害 时刻,能给赵国支持和援助的就是齐国了,惋惜 其决策者抉择 了明哲保身。所以,最后改变这场战争 的结局的是这位齐国传奇色彩的君王后。
君王后(?―公元前249年),太史敫(jiǎo)之女,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
公元前284年,燕、秦等六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齐湣王之子田法章改名换姓在太史敫家做佣人。太史敫之女认为田法章绝非常人,便与他私通。不久,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太史敫说:“女儿不因媒人介绍而自己嫁人,不配做我女儿,玷污了我祖宗名誉 。”终生不见君王后。君王后贤德,不因为父亲不见她就失往 作儿女的礼节。公元前280年(齐襄王四年),君王后生下儿子田建。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往 世,田建继位,尊母亲君王后为太后。
君王后与秦国交往十分谨慎,与诸侯交往讲求诚信,齐国又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往 世,君王后之子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继位后,尊君王后为太后。君王后贤德,与秦国交往谨慎,与诸侯讲求诚信,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未经受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