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江南忆全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光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更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苍生抱怨,敢批判 皇帝权要,内容丰富 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其时,妇女和獐都能赏识。他的做品不只在国内普遍传播,并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题目,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畴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造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仕进,很受本地群寡的恋慕。那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做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那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艳丽 ,而最标致 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艳丽 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能够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恰是写最美的处所,最美的时刻,最美的风光。
再说修辞。描述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方: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曦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如许形象的比方,把江南的春天衬着得多么灿艳多彩,多么生气 勃勃啊!那诱人醒人的春色,昔时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时机了。
诗不由感喟地说:喊 人怎能不驰念 江南呢?结尾那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标致 风光的深深的憧憬 。
江南好,光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觅 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醒芙蓉。迟早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传播至今,已是一千多年,并且还将不断流芳百世,那么那寥寥数语,文在何处?若何能“行”如斯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期间,曾遨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 的领会,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入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那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名胜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归纳综合江南春景,实属不容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习用的“花”、“莺”动手,而是别开生面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示了光彩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经常 可见,如“两个黄鹂喊 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差别的颜色互相映托,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那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眉目,“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工具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托的手法而构成了我们想象中的丹青,色彩灿艳耀眼 ,条理丰富 ,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面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那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处所,是什么给他的感触感染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看 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能够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致 往 拾它几颗,也似屡次往 灵隐寺觅 觅 那月中桂子,正好赏识三秋月夜的木樨。
白居易是诗人,天然不乏浪漫的气量,在八月木樨暗飘香的月夜,盘桓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看 月,时而俯首细觅 ,看能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木樨影中。那是多么标致 动听的一副画面。一个觅 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惹人进 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看 确实是存在的。
觅 桂子纷歧定能觅 到,潮头却是实正看得到的感触感染极深的景看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进 海。钱塘潮每日夜从海门涌进 ,反常 壮看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更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斯,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上句写跑往 寺里觅 觅 那标致 的传说,下句写本身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能够一窥做者心里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答应以感触感染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不是是吴酒啊,那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那里是描述词,所谓春竹叶并不是必然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并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很多名酒以春字定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破例,饮 着吴酒,看 “吴娃双舞”好像 醒酒芙蓉的舞姿。“娃”者,便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喊 “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如许写,就是出于对西施那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昔时饮酒看 舞,不由叹道:“迟早复相逢?”。迟早,是其时的白话,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初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曲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逃昔,无限密意地追想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本身得到了必然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超卓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其时白居易是写给本身回忆的,仍是留待后人赏识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光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做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醒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明显,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各人。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做对后世影响甚大。
【正文】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别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做。
别名《看 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造青绿染料。
【批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做者的赞颂之意与憧憬 之情也尽寓此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而,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光景旧曾谙”,点明江南光景之“好”,并不是得之传说风闻,而是做者出牧杭州时的切身体验与切身感触感染。那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串连一篇意脉的超卓 翰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停止形象化的演绎,凸起衬着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艳丽 色彩,给人以光芒耀眼的强烈印象。此中,既有同色间的彼此衬托,又有异色间的彼此映托,充实展现 了做者擅长着色的身手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身世在洛阳的做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颂 与驰念 ,又形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神韵,把读者带进 余情摇漾的境域 中第一首是总写江南之好。
好在哪里呢?假设 是道听途说,那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做者对此有本身的体验:“光景旧曾谙”。“谙”就是熟悉。从白居易所写的咏江南光景的大量诗篇来看,他对江南的山山川水、名胜奇迹确实非常熟悉。那里是总写只把无限丰富 的江南景点和风物回 纳为花与水两种。
试想,江南最驰誉的光景区哪一处不是和花与水联络在一路的?北国的某些闻名 光景未必贫乏花与水,做者是北人,他要向人们指出的恰是两者的差别之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地道的北人眼中的江南的花与水。那些花与北国的花就纷歧样。在秀丽如画的江南风光和温润的天气气氛中,那花开得光芒耀眼,差别一般。
每当旭日东升的时候,无数盛开的红花,胜似一团团燃烧滚动着的火焰。而江南大大小小的江水呢,一碧千里,就象是展 上了无边的蓝草一般。假设 与“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黄河来比力,江南的水绿更是不问可知的特色。美的赏识带有浓郁的主看 豪情色彩。做者那种强调,申明他对江南的豪情特殊 深挚。
应该说,做者所赏识的火一般鲜红的花和滚滚向前的碧绿的水,与他在洛阳的枯燥单调的生活是纷歧致的。透过那首诗,能够看到诗人在外表的恬澹中仍然蕴躲 着一股激情。恰是那种激情,促使他不竭地回忆起在苏杭二州的往事。
第二首即以“江南忆”开篇,钩毗连合,甚为天然。
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在长庆二年(822)七月到任。到了杭州,他就忙于郡政,为民兴利,如修建钱塘江湖堤,蓄水灌田,疏浚城中水井等。他时刻牵挂捆扎人民,工做非常辛勤 ,每当薄暮时分,一天的公事处置完毕,便徘徊在湖光山色之中。曾有诗云:“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
在忙碌的工做之余的歇息,假设 摆设得丰富 多彩,是会有无限兴味的。他说:“在郡六百日,进 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醒为海榴开。”(《留题天竺灵岩两寺》)连进 山的次数都记得如斯逼真,可见他每次游赏都留下了美妙的难忘的印象。
杭州花卉以木樨为冠首。
宋之问的名做《灵隐寺》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白居易对灵隐寺的木樨非常憧憬 留连,“山寺月中觅 桂子”,就是那段美妙生活的形象描画。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至今中秋看 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在木樨盛开的秋季,诗人驰骋想像,认为月中的木樨应该落子了,就邀约三二僧人,步着月色,觅 觅从月中掉下来的桂子。
那情景,是多么的文雅!诗人还特殊 爱看杭州特有的奇景:浙江潮。他在《潮》诗中写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工夫朝复暮,杭州老往 被潮催。”白居易在杭州工做勤恳 ,并特殊 爱在“郡亭枕上看潮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山寺月中觅 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恰是写了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的“驰”的一面,表示了他高尚的情趣,对不服常 的美的逃求,以及对工夫的爱护保重。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静静地回忆 一生往事的过程中,驰念 和爱护保重最有做为的那一段生活,就很天然地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期看 。那申明,他那时仍然有逃求,有所憧憬 。而那恰好是本词的思惟和艺术力量之所在。
第三首词是忆苏州。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起头于敬宗宝历元年(825)。苏州是个政务繁剧的大郡,可把他忙坏了:“朝亦视簿书,暮亦视簿书。”(《题四亭》)“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韵》)在杭州那种清晨办公,向晚翱翔的生活节拍被突破了。他只能改成工做九天歇息一天的法子来调剂 本身的生活,曾说:“无轻一日醒,用犒九日勤。
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醒,何以乐吾身?”(《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他在苏州期间饮的酒特殊 令人难忘:“吴酒一杯春竹叶。”“春竹叶”就是传统名酒竹叶青。竹叶青不只吴地有,苍梧处所也有。张华诗:“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鹾”可证。但白居易却觉得吴地的竹叶青酒更好,称之为“吴酒”。
不只吴酒好饮 ,在席间佐欢的吴娃的舞姿也特殊 斑斓 :“吴娃双舞醒芙蓉。”“芙蓉”比方少女的脸容。芙蓉花本鲜艳,着一“醒”字,就更显得艳溢香融了。吴酒使他消弭了怠倦 ,吴娃的歌舞给他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白居易回忆起在苏州的一段生活时,在脑子里起首呈现的天然是吴酒的甘旨和吴娃的舞姿了。
明乎此,我们就可以比力深切地体味 到本词的结尾:“迟早复相逢”一句,包罗着丰富 复杂的豪情内容。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