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古代哲学家是如何看待“知行”的?

明星时间:1年前阅读:17

  知行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知指知识、知觉、熟悉 ;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熟悉 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熟悉 论的意义。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摸索 ,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熟悉 的来源回 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熟悉 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看 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熟悉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

  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达到了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熟悉 的最高成就。两汉时,知行关系的讨论以董仲舒和王充为代表,前者主张人“不学而自知”;后者认为“学之乃知,不问不知”。隋唐时,佛教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讨论了知行问题,有重知轻行、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张。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程朱学派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

上一篇:会计系怎么有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下一篇:云飞近况如何?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