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晋公庙的来历 湖北老河口张集镇晋公庙的来历amp;lt;bramp;gt;?
北宋大中祥符4年(1011年),赵恒在既不查证史实,又不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即以宋天子身份竖立了《灵显王庙之赞》御制碑(此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今存)。碑中他不提李冲,却对唐初屡建战功的李靖大加颂扬 ,称其“功存于国,惠浃于民”。既然皇帝旨意如此,原本大度、宽厚、包容的郑州人,岂有异义?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李冲李靖也就默认了,而且直至今日。
3遗址现状
编辑
原晋王庙遗址,1964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市改造,目前仅存少量文物,即四通石碑和庙殿柱基石12块。其中二通碑已“半截进 土”,地面上半截,均有后人刀凿的孔洞。另有(金)明昌二年《郑州重修唐忠臣李卫公庙记》及宋真宗《灵显王庙之赞》碑,也是周身裂痕,多数文字已模糊不清,无从辨认。
原有的12块1米见方的殿柱基石最近经笔者多次查觅 ,也只有见到4块,且都半埋在修建的未来大道旁边的泥土之中,东倒西歪地躺着,如不迅速夺 救,恐怕就要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农历每年4月24日的庙会,已延续数百年,如今庙会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简单的民俗。
老河口因地处汉江故道口而得名。
西周为古阴国,治所在今袁冲乡古城水库内,春秋属楚。“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市区西北14千米傅家寨四周 。秦置酂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
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肖何为酂候,“食邑八千户于此”。东汉光武帝封邓禹为酂候,“食邑万户于此”。北宋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置乾德县,县治即古阴城镇,其地在今老河口市西北。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
由于光化县城傍汉江而立,汉水流经于此时水流易冲刷左岸(东岸),导致县城因河水冲刷而多次发生的崩岸与迁徙。
其原因在于该河段河谷较宽广,河床浅,洪枯水位时水面宽度相差几十倍所致,导致汉江河道在一定幅度内左右摆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水自均州(今丹江口市)东南流进进 今老河口市境内后,在今老河口市西北洪山嘴、宋家营一带转南流,其左岸(东岸)遂受到江水冲刷,而易发生崩岸。
欧阳修《居士集》卷二四《尚书屯田员外郎李君(仲芳)墓表》称:“汉水东至乾德,汇而南,民居其冲,水悍暴而岸善崩。”为了抵御汉水的侵蚀,宋真宗咸平中(998-1003年),光化知军李仲芳就主持兴修了护岸石堤。惋惜 元时该堤淤于土中。
明洪武初年在宋乾德县城之北再筑光化新县城,光化新城在今老河口市西北之宋家营一带,但新城西面城墙(土城)仍受到汉水的冲刷。
至正德九年(1514年)修筑砖城,城墙才得以稳固。但时隔不久,光化县城再次受到汉水的冲刷。“嘉靖三十年,汉水泛溢,城坏。修完未几,四十四年,复圯。”至隆庆六年(1572年),县城乃向东南移动到旧城东南之三里桥依阴城镇另建新城,初名阜城街,又称北集街,即今老河口市光化街办,在古阴城镇稍东。
1945年县治迁老河口后,习称光化老县城。
光化县城移至今光化镇后,与汉江岸相距里许,不再受到洪水直接冲刷。但洪水仍不断冲刷县城西南方向上的河岸,康熙乾隆年间,汉江涨大水,“邑西新集冲没逾半”(《湖北通志》)。新集冲垮 后,不得不又在邑西南八里处另建新镇,新镇即今老河口市区。
雍正三年(1725年)定名为老河口。到了清嘉庆年间,老河口已是 “人烟稠密,五方杂处,百货交集,商贾辐辏,烟火万家的富庶之区”。不过,新镇虽地处汉水故道之口,但还是受到洪水威逼 ,护城土堤“屡修屡圯”。道光十二年(1853年)秋大水,新镇堤即“倒塌 无完址”。
但县城却再没有迁移。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河口逐渐取代新镇而成为汉江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鹊声域内。至清末民初,老河口已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盛的鄂西北重要商埠。
民国时期,老河口商业繁盛时,先后有美、英、德、日、法五国外商在此设立近20家洋行。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为光化县治。
1938年10月秋,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扎老河口,老河口市成为中原战场军事中心达6年之久。1942年在老河口设立鄂北行署。1948年7月设老河口市,1949年1月17日,老河口市并进 光化县。8月,老河口划为光化县第一区。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仍为光化县治。
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进 老河口市。
附:老河口市地名
老河口市辖2个街道(光化、酂阳)、7个镇(孟楼、薛集、张集、仙人渡、竹林桥、洪山嘴、李楼)、1个乡(袁冲)。
花布街
抗战时国民政府财政部一分支机构福生樊庄(即老河口花纱布管制局)位于本街,故而得名花布街。
此外,国民政府空军气象站也设于本街。
太平街
今老河口市唯一保存得较好仿古街道,昔日的商业老区,山货集中地,得益于街名“太平”的庇佑,抗战时竟然没有一颗日军飞机炸弹炸中太平街,不过由于沿江大道三期工程(秋丰路——滨江公园)的改造,太平街将面临拆迁。
巡司街
清康熙28年,光化县巡检司位于本街,故而得名巡司街。
大巷子
由于旧时街两边铁器、铜器等手工业作坊较多,终日敲打声叮叮当当,故被称为“打巷子”,后来逐步演化为“大巷子”。
高升门
清代光化县“千总署”位于本街,故也称“千总道子”,取名高升门,是取其升官致意。
拦马河
清朝雍正时,此地为牲畜交易市场,即“骡马行”,拦马河是“骡马行”的谐音。
洪山嘴镇
因处洪山嘴而得名。
孟楼镇
以小河为界,北部老街属河南邓州市孟楼镇,宋时称“辛兴街”,后被金兵烧毁,改称“两兴集”,清咸丰十六年称“浑家楼”,清同治年间设集改称孟楼至今;南部新街属湖北老河口市,1920年设集。
两街合称孟楼集。曾有一牌坊立于两孟之间,分离 书有“中州贤林”、“唯楚有才”八个大字,后毁于战火。其来历传清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孟的铁匠在铁匠展 旁搭了一个包子店,他卖的包子料全味美,虽卖三文钱一个,但包子馅里有铜板一文,所以过往的客人都喜欢到孟家食 包子,随即他的铁生意越做越好,发了财,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就称孟楼。
这就是河南孟楼。到了孟铁匠的第四代子孙,为扩展 铁生意规模,在老孟楼街的南边兴家立业,以同样的办法发了家,盖了楼。后来那个地方划回 湖北,在它的四周 慢慢 地兴起了一座集镇,即湖北孟楼。
仙人渡镇
为古渡口。“仙人古渡”即此。清同治年间设集。传楚名将伍子胥遭奸臣陷害逃到江边巧遇仙翁搭救脱险而得名,古有“千叶小船 云集、八方商贾过往”之称。
竹林桥镇
据明正德《光化县志》,以镇西北巨兴桥得名,后讹称今名。
张集镇
不详。
薛集镇
清康熙末已成集。
袁冲乡
早年称谢庙岗,后袁姓人家迁此岗冲定居而得名。1987年设乡。
老河口原名新集。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
巡检司由西关迁至新集。
1725年(雍正三年)
光化知县孟琅以新集人烟稠密(时约三万余人),商贾云集,将新集改名新镇。新镇作为水旱码头、中转枢纽,成为汉水中游重要商埠。
1801年(嘉庆六年)
冬,新镇土堡告竣。堡长1366丈,高1丈5,堡门8座,上建城楼。
城堡形成后,渐有人称新镇为河口。
1809(嘉庆十四年)
新镇始建怀庆会馆,历二十余年告竣。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新镇修建沿河石堤。
1852年(咸丰二年)
七月,汉水溢,新镇堤崩多半。
1853年(咸丰三年)
新镇两仪街南段(魏家井东)兴建清真寺。
此前原有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化城门内,称作上寺或北寺,一座在魏家院(新马路东段),称为下寺。两仪街清真寺系下寺拆迁扩建。
1860年(咸丰十年)
湖北抚宪(巡抚)胡林翼出于“北方之要,应分两路,樊城老河口为一路,枣阳随州可以兼顾;孝感黄陂为一路,而德安黄安可以兼顾”,“捻匪志在财物,凡市廛繁盛之地,均须先期屏蔽”之考量,指令催修新镇砖城。
此时官方文牍中,已出现用“老河口”代指新镇的情形。
1862年(同治元年)
新镇堡门竣工。原有堡门八座,本次复修改为九座,命名时各有一字带“水”:临江、利涉、恩湛、导源、丰注、文治、溥宁、通济、安澜。邑人多用俗称,分离 为看 江楼、小北门、化城门、小东门、大东门、洪城门、玉皇阁、洞宾楼、水西门。
城门上建楼阁,有三皇阁、晴川阁、看 江楼、玉皇阁、翔鹤楼。城上炮台24座,堡外护堤长2100余丈。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新镇砖城及沿江石堤经多年施工,终于告竣。
1863年(同治二年)
知县程光第修筑新镇城壕,壕宽2丈3尺,深丈余。
城门外均架木桥,壕口皆通汉水。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新镇正式更名为老河口镇。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天主教鄂西北教区更名为老河口教区,主教府移至老河口,称为大堂(总堂)。老河口遂成为鄂西北天主教中心,主教毕世修,下辖襄郧两府13县20所分堂。
军机大臣张之洞奏将光化县治移至老河口,未果(《六府文躲 。东华续录》卷二百八)。
1915年
美、英、德、日、法等国商人在老河口开办商号近30家。 点好评,祝你事事顺利。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