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 “水木年华”的单曲《九月》?
这或许早就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年代,即使诗意与远方这样的词,还在耳边犹豫、荡漾,但其中的寓意和内涵,终究不再和以前那样。
诗歌的衰落,也导致音乐里人文精神的衰落。究竟 ,诗歌、诗歌,有诗才有歌,有歌诗更美,两者密不可分、两者相依相偎。没有诗的歌,或者可能还有歌的韵律,却终究体现不出诗与歌交汇的光华,与光摘 。
而诗歌的衰落,不仅仅只是一种文体的衰落、一种形式的衰退,更多时候,是诗歌所代表的一种人文精神的消减。当我们的音乐里,越来越少人文的诗意、精神和力量,音乐就只剩下旋律本身,不再有回味、不再有回想,也不再有感悟,不再有想象。
还能在这个诗歌已经走丢的时代,保持诗歌精神的音乐人,已经不多了,“水木年华”无疑是其中一直坚持的那个。尽管,他们的坚持,竟然在这个时代,还得到“没有新意”这样的回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水木年华”近似偏执的固守和坚持,让这个时代的时髦音乐,保留了几分纯真、几许诗意。
新歌《九月》,依然延续了“水木年华”的这种坚持。
《九月》的歌词,即诗人海子的诗作《九月》。而作曲张慧生这个名字,虽然如今听起来,并不被现在的人所熟悉,但他却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的一批创作歌手,也是深受崔健尊敬和钦慕的吉他演奏高手。
那是一个布满 诗意的年代,那是一个天马行空、创意肆意的年代!
《九月》这首诗,创作于1986年。和“面朝大海,春热 花开”这样明晰的画面相比,《九月》的寓意则更为抽象,甚至更为神异 。特殊 是诗里的“木头”和“马尾”,经常 让人困惑它们究竟是什么,以及海子想要通过它们表达什么。
其实,考虑到《九月》这首诗里所出现的草原和琴声这两个意象,那么就很轻易 想到马头琴这件乐器。而马头琴的琴身,就是用木头做的,马尾则用来制造 琴弦。
当然,海子不仅仅只是想通过《九月》这首诗作,来解读马头琴的制造工艺,木头的沉默和马尾倔强,其实也正是代表着他分裂又共存的两个自己,代表着不和解,也代表着不妥协。
而同样不妥协的“水木年华”,则在这个诗歌溃退的年代,用不与时代和解的精神,再度演绎了这首《九月》。
不想说情怀之类的陈词滥调,因为“水木年华”这次的这首《九月》,不仅仅只是重唱,只是一种重新的演绎。丰盛 的和声设计,特殊 是卢庚戌跨越三个八度的演绎,更赋予了这首作品,以一种史诗的立体与恢弘,成为了诗歌和声响结合的艺术品。
可以这么说,即使对我这样“水木年华”的老歌迷来讲,《九月》都是突破我印象边界的作品。因为在这首歌曲里,“水木年华”的人声表现,实在是出乎意料的惊艳,而这种人声演绎和表达的出色 ,同时又反哺了诗意,甚至拓展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艺术表达纵深。
一切,都是从卢庚戌的“呜咽”开始的。
在《九月》这首歌的开始,卢庚戌用低八度的声线,非常好的体现出诗里琴声“呜咽”的意象。那种低音下潜的质感,甚至让作品有了一种唤 麦的感觉,以及风吹草低现年羊的即视感。
所以,有时候一首作品低音和高音的分配,并不应该是为了展现物理层面的数据,而永远应该和作品相同步、相匹配。用技术往 诠释、解构和衍生作品,才是正确的做法。
此后,卢庚戌和缪杰在中音区的演绎、和声,则在各自舒适的音域里,唱出了天空海阔、一看 无际的画面感。一些小转音的设计,更让草原的意象变得鲜活。
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有将作品推向 *** 的高音。“水木年华”两位歌手穿透力极强的声线,以突然 却不突兀、意外却布满 惊喜的方式,将“明月如镜高悬”这句诗,以高音震动 的方式,带领听者一起达到那个高度,也让原来文本化的诗歌,有了一个更立体的艺术纬度。
这个部分的编曲,更是融进 了摇滚乐的澎湃,李延亮壮阔的吉他演奏,也让这首作品在纯粹的诗意中,又激活了那种久违的少年心气,那种无所惧怕 、一往无前的少年心气。而这种少年心气,恰恰也是一个最优异 的诗人,想要保持的那种状态。
后来,海子和张慧生都走了,带走了八十年代的诗意,八十年代的浪漫,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再后来,《九月》这首歌曲却被流传了下来,直到这次“水木年华”的演绎,依然让人热泪盈眶,“一个喊 木头、一个喊 马尾”的故事,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流传下来、流传下往 ,而传承的还有那份诗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