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的流变是怎样的?
说起旦角,喜爱戏剧的人可能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说出许多闻名 的旦角演员。 这里讲讲“旦”是如何出现在汉文化中的。西汉桓宽《盐铁论》中,曾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姐,戏娟舞像”,《通 雅》释之曰:“胡姐,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 员,只不过那时饰演的女演员为“胡”人,即西域人。
“胡妲”的“妲”,正如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里曾指出的:“可能乃 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当然由于是音译,不必拘于某 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 “旦”。另外,《燕乐考原》也解释了“旦”(或“黑且”、“笪”)在胡语中 的本意:“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
以华育译之,‘旦’,者则谓 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昌、姑洗。”即官商角徽羽相当 ,为 西域之地的音乐术语。汉以降,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 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姐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 者,立毯上旋转如风。
”可见这个“旋”正是舞蹈的一个特征 。因此,旋与旦是有所别的。而伴随戏曲的兴起,且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 宋时有“装旦”。元朝是我国戏曲一大发展的时期,杂剧中即有旦角的名称,不仅如此,还有 正旦,如窦娥是由正旦扮演,还有小旦、搽旦等。
明清特殊 是晚清时,戏曲发展又达到一个高潮,旦角有所谓青衣(正旦)、 花旦、老旦、武旦、刀马旦等等之别,表演特色各异。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