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伯格曼影片风尚

明星时间:1年前阅读:16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

早年生涯

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真诚 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酷 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酷 、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进进 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闻名 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

   40年代的创作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Hets,1944),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Kris,1946)。(1948)、《渴》和《监狱》(Fangelse,1949)等片。

  中期创作

  5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闻名 导演的行列。

  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唤 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清除 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

  这一时期,多摘 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宽广 的时空变幻。

  成熟期的创作

  1977年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喊 曲》(Hostsonaten,1978),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

  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宽广 、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惧 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往 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誉 诗”。

上一篇:伯格曼的著作有哪些?

下一篇:伯格曼的影片的主题大多是什么呢?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