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不算。
第一,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确实有一点点赌博的意味。但他当时也没得选。
鸿门宴后,项羽把他发配汉中。又派章邯等人在关中堵他。为了麻痹项羽,他又摘 纳张良之计,主动把栈道烧了。
从外部形势来说,当时杀出汉中,对刘邦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外部环境恶劣,内部呢?
内部的情况也不好。
刘邦的兵,有从丰沛就跟着他的楚国人。有沿路招募的魏国人、韩国人,还有关中仰慕他的秦人。这些将士跟着刘邦到汉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被发配到了偏远苦冷 之地。
大家心里很憋屈!都想着快点打回老家,光宗耀祖。
刘邦假如 能带着他们回往 ,他们当然情愿 陆续 追随。
假如 没办法带他们回往 ,他们自然也会偷偷溜走,自己单飞。不会一棵树上吊死。
大家是跟着刘邦造反,是为了发财,为了光宗耀祖的。不是为了追随刘邦而追随。
总之,在汉中期间,刘邦是内外交困。外部压力大,内部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又没人能拿主意。(张良当时不在)
而这个时候,萧何以人格担保,向刘邦推举 了韩信。
而韩信正好又是满肚子建设性意见,能助大家走出当下困境。
所以刘邦拜韩信做大将军,其实不能算作是豪赌。而是没有抉择 的抉择 。
假如 有稳妥方案,刘邦却不选,非要选高风险加高回报的,这才喊 豪赌。
没有其他方案了,只能就这么着了。这不喊 豪赌,这喊 死马当作活马医。
第二,拜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并没有放权给韩信,不存在“刘邦做甩手掌柜,把个人命运,汉军的前途,都交给韩信豪赌”的情况。也不存在刘邦被韩信架空的可能性。
刘邦从进进 汉中到杀回关中,前后也就不过几个月时间。韩信从拜将到协助刘邦杀回汉中,更是只有一个月。
韩信登坛拜将,属于火线提拔。他在军中本就没有根基。加之时间又短。别说刘邦不可能放权给他。就算刘邦情愿 放权,情愿 做甩手掌柜,韩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威信,把握 全军指挥权。
所以很多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单独指挥完成的。刘邦并没有奉献 。
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不管是《史记》、《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清清楚 楚写明了,刘邦才是还定三秦之战的总指挥。
韩信当时的角色,更像是参谋长。他负责汉军的部署工作,负责为刘邦制定齐备 方案。他是战术 制定者,不是执行人。
执行人是刘邦。执不执行,怎么执行,一切均由刘邦裁定。
因此所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还定三秦。实际上是刘邦、韩信以及所有汉军将士一起群策群力的结果。大家都有参与,并不是刘邦拜了韩信做大将军,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管了,让韩信一个人捣鼓。
大将军和把握 兵权,从来就没有必然关联。
谁规定做了大将军,就一定能第一时间把握 指挥权。
这里额外提一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靠阴谋 避开关中守军,也是错误认知。是后来的评书创作者为了让普罗大众更好理解当时情况,简化出来的版本。
韩信当初还定三秦的思路,要复杂很多。应该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具体来说,就是部署老弱残兵修栈道。
暗地里让曹参、樊哙各率一部人马,走祁山大道,攻略凉州。
灌婴率一部,走子午道,出咸阳。
他和刘邦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
韩信的思路,是汉军多路出击,以兵力优势耗死章邯。
从兵法上讲,韩信分兵,有违常理。小孩子都知道攥紧一个拳头打人,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才更有杀伤力。
但韩信用兵,向来不拘常理。他清楚 知道秦岭地势险要,很多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集中兵力走一路,看似能攥起拳头打人。但实际在战场上,受制于地形,兵力优势反而体现不出来。
假如 劳师远征无果,挫伤士气,那后果将不可想象。
但三路出击就不一样了。韩信根本不用管章邯在哪里重点布防,只要一路突破,战场形势瞬间就能“反客为主”。(这一招刘备后来打汉中时就成功复制了)
当章邯的防线被击穿后,汉军立刻 聚集,攥紧拳头打人,打得章邯头昏眼花。
随后汉军又分兵,一路围困章邯,其它几路迅速向东、北、西三个方向进军。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平定关中。
第三,韩信不仅在还定三秦期间没有独立指挥权,他在后来的彭城之战期间,也没有。
彭城之战,韩信有没有参与。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韩信参与了,也有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
不管他参与了没有,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韩信当时没有指挥权。汉军的指挥权和决策权应该还是由刘邦掌控。至于韩信,仍然只是刘邦的参谋长。
否则,无法解释这么窝囊的仗,韩信是怎么打出来的。
以韩信的本事来说,就算他发扬 再失常,项羽就算再神勇,也不可能56万打3万,被后者打得丢盔弃甲。
彭城之战后,刘邦再次陷进 困境。他的精锐尽丧,手上没多少兵。萧何把关中还能扛得动枪的预备役组织到前线,固然暂时缓解了刘邦的窘境。但靠着这些二三流部队,仍然无法与项羽对抗。
另一方面,魏王、赵王等墙头草诸侯倒戈,助项羽围殴刘邦。
此时汉军在战术 上极为被动,三面被夹,有很大概率会被项羽拍死。
这个时候,张良来了,建议刘邦放韩信到外线作战,自由发扬 。刘邦摸索 再三后赞同 ,于是韩信这才初掌兵权。
其后,韩信率两万人北渡黄河,独当一面,先灭魏、再灭赵、后灭齐,不仅逆转形势,还把队伍规模发展到几十万。这才是韩信的崛起。(这也是《史记》韩信的本传中,记载他功勋 是从平魏开始,而不是从还定三秦之战开始的原因)
刘邦当时可以不分兵,可以把韩信陆续 留在身边,可以抉择 不派韩信出往 博一把。
但他假如 这么做了,他就死定了。所以,刘邦在荥阳做出分兵决策时,他也是没得选的一种境遇。要么搏一把,要么被项羽弄死。两相比较之下,自然是分兵了。
至于韩信单领一军,慢慢发展,慢慢 脱离刘邦掌控的问题。刘邦也考虑到了,曹参、张耳、灌婴等人协助韩信在河北作战,就是刘邦钉在韩信身边的一群“楔子”。韩信敢有异动,曹参等人随时能抽走大部队。
要是没有这些“楔子”,刘邦怎么可能连着两次从韩信手上带走部队?
只不过,刘邦没想到韩信本事那么大。几次沦为光杆司令,又几次东山再起。
灭了项羽后,刘邦又轻松夺了韩信兵权,并把韩信改封到楚地。结果韩信在楚地居然又练出了一支军队。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才下定决心,罢了韩信的王爵,降封为没有封地的淮阴侯。
总的来说,粗看刘邦与韩信,确实能给人一种刘邦把兵权交给韩信豪赌的错觉。但细看下来,刘邦才没那么缺心眼。一切尽在他把握 中。韩信就像个缺乏城府的小孩子似的,屡次被刘邦榨取剩余价值。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