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狄仁杰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真实的狄仁杰是怎么样一个人?
作者:乔永胜
(一)新星上位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生涯。
虽然在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时,狄仁杰在大理寺丞任上就凭着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的精神头,一年内判决了涉及1.7万人的积压案件,并且以没有一例冤诉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那时间的狄仁杰,俨然就是大唐政法界一颗耀眼的新星,朝野内外推崇备至,竟然把他神话为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化身。
(二)狱中脱险正是靠着这份不寻常的能力,短短十几年间,狄仁杰在当政者的视野里越来越瞩目,职务不断擢升。武则天当政后,其侄武承嗣权势显赫一时,一心想当皇嗣,而他认为狄仁杰将是立嗣的主要障碍之一。于是,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首审承认有谋反意图的人可以免死。”
当来俊臣提审狄仁杰时,大刑还未用,没想到狄仁杰就立刻服罪,还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这样的痛快,正是来俊臣求之不得的事儿。
其实,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一旦落入他手里必死无疑,不如暂且隐忍认罪,保全性命,以待来日伸冤昭雪。
来俊臣得了狄仁杰的口供,就干脆将其收监,只待来日押赴刑场,也就疏于看管。
狄仁杰瞅准机会,趁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了一块布,咬破手指,以血为墨,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冤情,然后把它塞在棉衣里面。后来,他告诉狱卒说天热了,想让家人把棉衣拆洗一下。家人拿到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连忙让狄光远(狄仁杰之子)带着血书进宫求见武则天。
武则天得知狄仁杰是被诬陷的,就赦免了他,贬作彭泽令。
狄仁杰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死里逃生,因为他深知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政治使命,尤其是在武周代唐后,看着女权得势、朝廷陷入恐怖政治,人们心中的道德律发生了逆转,这一切都得等待时机来重新收拾旧河山。如今满朝文武在武后的特务政治面前噤若寒蝉,自己承蒙高宗厚待,绝不能坐视无为。
而在武则天心目中,狄仁杰在关系自己命运时刻显示出来的机智、自信,足以说明他是个明里做事、暗里藏心,担得起托付的人。她在朝廷内的杀戮再怎么血腥,也得有忠介之士撑起武周政权的大梁啊!
(三)劝武立嗣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又屡次唆使人游说她尽快立太子。
重返内阁的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要掺和了。”
狄仁杰沉着冷静地回答:“王者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你的臣子,哪件不是你的家事!你做国家元首,我为社稷股肱,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更何况我位列宰相,哪能袖手旁观?”
一说话,狄仁杰就打起了亲情牌。因为从亲情角度讲,儿子再不成气,侍奉双亲也是人伦之情。侄子再有孝心,不生不养也难让其尽心竭力。
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迈出了维系唐祚的第一步。这件事后,武则天对狄仁杰更是信任有加,每以“国老”称之。
(四)举荐柬之狄仁杰深知武则天再怎么有野心,保持天祚延续才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根本。经过血腥清理的武周朝堂,此时已经出现一种空空如焉的气象,则天皇帝太需要有一批忠于自己、而有切实能干的臣僚,帮着自己打理天下。武则天深知以狄仁杰做人做事的巧妙与精微,一定会慧眼识才,所以就把举荐贤才的任务交给了他。
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武则天让狄仁杰再举将相之才,狄仁杰说:“先前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将他提升了。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人是将来做宰相的,不是做司马的。”
不久,张柬之就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升位宰相。
正是这位张柬之,当武则天因年老久卧床榻之际,感觉李唐复辟的时机已经成熟,毅然决定起事,仅用半个时辰,就把李显(唐中宗)迎立回朝堂,恢复了大唐名号。
虽然这一幕发生时,狄仁杰早已魂归大唐。但是,我们不难理解,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等重臣,不仅是为国家荐忠良、举干才,更是为大唐续香火、早正名。
他就是要在这种不动声色中,让雄风正盛的唐朝重新回到百姓的心中。他就是要用这种不着边际的手腕,纠正这个被女人翻转了的世界。他就是要靠这种人与人的接力,悄然地对抗武则天曾经倒行逆施的酷政。而当宫廷内的政变终于发生时,躺在病床上的武则天会没会想到,发生在眼前的一幕,正是狄仁杰给她事先安排好的呢?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戴望舒为何未能走出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中国古代约有500多位皇帝,借腹生子的,也只有这位皇帝
唐朝官员狄仁杰,为何声名远播,还风靡欧洲?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