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爸说电影:“婚姻生活”——婚姻与爱情无法共存
近日看了一部1973年的老电影,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重量级作品《婚姻生活》,该片原本是分六集共五个小时以电视剧的形式播出,后被剪接在一起成了一部近三小时的电影。据说这部电视剧使瑞典离婚率提高了50%,更有人号称,看了这部片子,没结婚的会害怕婚姻,结了婚的会下决心离婚,离了婚的会庆幸脱离了苦海。
我是看了电影版,主要讲的是结婚十年看似幸福的一对夫妻,男主主宰着生活,女主依附着男主,顾家而卑微。男主某天晚上归来坦承自己出轨并告知女主明天就要离开开始新的生活,女主显然是惶恐、挣扎、不知所措的。没有愤怒,没有争吵,来不及悲伤,在女主的体贴与照顾下,男主平淡的离开。婚姻的剧变没有使女主郁郁寡欢,相反,女主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成长,变得自信、年轻、美丽。两人的婚姻终于在女主的坚持和催促下、在男主渴望回归家庭却不得不含泪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结束了。两人各自有了新的家庭,多年以后再次相遇,两人发现最爱的还是彼此,相当于结婚二十年的时候,两人成了偷偷幽会、惺惺相惜、互相慰藉的情人。
总之,电影传达给我的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婚姻总会让人陷入对生活琐事和彼此习惯的厌倦,情人才是持续保鲜、更为美好的关系。
的确,这部电影让人深思。其实婚姻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爱情,是一种感受,一种冲动,是荷尔蒙释放产生的需要。而婚姻则是一种制度,一种形式,它是在法律的约束下,男女双方生活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家庭”。婚姻在古代最主要的目的是繁衍后代,现代社会越来越进步,女性越来越独立,婚姻有了更多的意义。理论上来说,婚姻与爱情无关。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情感,更接近于亲情。
婚姻制度下的家庭,其实是排斥爱情的,因为爱情天然的对立是朝夕相处。思文在脱口秀里说过,夫妻之间是真正的纯友谊,“纯洁的最高境界就是透明,就是你穿成透明的站在他面前,他都当你是透明的。”一旦步入婚姻,彼此就将自己毫无保留的展示给对方,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无论精神还是肉体,爱情所需要的神秘感、激情将全部不复存在。而大量的生活琐事不停的重复和放大彼此的缺点,加上对彼此优点的选择性忽略,从而造就了两个最了解的人互相憎恨、互相折磨、互相伤害。
电影里说:“我具有去爱的能力,但那已经被束缚住了,我现在的生活抑制住了我的潜力,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第一步就是要离婚,我和我的丈夫,都当对方不存在了。怪事接踵而来,我的感觉、视力、听力、触觉都在慢慢退化。比如这张桌子,我看得见也摸得着,但我感觉很渺小,很枯燥无味。其他所有事物也都是这样,音乐、气味、脸颊、噪音,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苍白、渺小,毫不庄重。”生活如同枷锁,把人束缚在笼子里,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没有自由,越来越没有欲望。挣脱枷锁,逃出牢笼,寻找逝去的激情,似乎成了婚姻生活唯一的解脱。
我们都向往爱情的美好,但是如果你试图在婚姻制度下的家庭中寻找美好的爱情,那必然会大失所望,因为家庭是另一种方式的美好。家庭是我们人生的港湾,它是我们累了可以休息的地方,我们漂泊在外可以回归的地方,我们身在远方心中牵挂的地方,它是最温暖、最安全、最轻松的所在。只有在家庭中,我们才能卸下所有伪装,做回真实的自己。我们会毫无防备的把自己的脆弱、消极、渺小暴露在家庭里,我们需要另一半的理解、包容、支持和陪伴。这也是一种美好,只是这种美好太多的时候被定义为无能、唠叨、负担,这种美好不像爱情一般轰轰烈烈,这种美好永远被人忽视。
如果我们无法感受到家庭的美好,如果我们只能感受到生活的琐碎、彼此的倦怠、日子的冗长,如果我们不停的对对方失望、对婚姻失望、对生活失望,如果我们把生活过得支离破碎、把家庭过得分崩离析,那不是婚姻、家庭、生活的错,那是我们自己的错。
即便两个爱得天崩地裂的人步入婚姻,随着生活的继续,爱情也会慢慢消失,但会收获一份亲情,这份亲情,会逐渐刻进生命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拥有时或许感受不到它的深刻与厚重,可一旦失去,那将会是刻骨铭心的痛,生命将不完整。
对于多数的芸芸众生,没有婚姻的爱情,再美好也如海上飘荡的孤舟,浪漫却不安定。家才是归宿,不是爱情的归宿,而是“爱”的归宿。
有人说婚姻制度是最违背人性的制度;有人说婚姻应该采取合同制,定期续签;有人说随着男女关系的越来越平等,婚姻制度会逐渐消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婚,越来越多的人不停地追逐爱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幸福,我也不知道婚姻制度的走向。但我想,婚姻制度普遍存在的今天,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倾尽全力为之付出、为之努力、为之牺牲,经营好婚姻、家庭、生活,我们的人生即使平凡也是生动的。
婚姻与爱情无法共存,如何取舍,在于你自己的选择。但走入婚姻殿堂,就不要轻易离开!就如电影结尾,最终发现最初离开的,才是一生最爱的人。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