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电影时间:1年前阅读:27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我们知道,太阳系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始终维持着一个自转的倾斜角度。

自转的轴心,也就是地轴,始终正对着一个区域。

那么地轴北极所对的那颗星,我们称之为“北极星”,也就是天极。

中国古代的天象是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因此天极处于星象体系的中心;西方是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因此太阳处于星象体系的中心。

中西方的这个区别,决定了华夏文明上古时期没有太阳崇拜,只有北极星崇拜,也就是天极崇拜。

古本《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太阳算什么?射它九个下来!

在《尚书·汤誓》中记载,当时的人们咒骂暴虐的夏桀,是说:时日曷丧,予及女皆亡。白话意思就是:太阳你什么时候毁灭,我们宁可与你一起灭亡!

可见华夏上古文明是没有太阳崇拜的。

太阳崇拜是后世才传入的,例如,佛教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信仰就源自于太阳崇拜。

中国开始明确存在有太阳崇拜那是佛教在汉代传入后才有的。

确凿的实物证据就是涉及太阳形象的中华历史文物都是在佛教传入之后才大量涌现的。

又例如,近年来泛滥的星座命理,也是来自于西方太阳崇拜的系统。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中国传统命理中有紫微斗数,何谓“紫微”?

紫微就是北极星,就是天极。

北极星在夜空中很容易找,首先找到北斗七星,然后顺着斗的一边,也就是天璇星与天枢星这两颗星连一条直线,再延长大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确定那颗北极星。

我们看到,在存世的大量商代与西周早期青铜器文物上面都存在着北极星,也就是天极的图像符号。

青铜器的造型,其实是星象系统的模拟。

青铜器上面的天极图像符号自东周开始逐渐减少,到了秦代几乎彻底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与发生于商周之际的王朝更替文明兴衰有着莫大的关系(具体留待后期刘诚阳先生另眼看《封神》系列进行专门阐述)。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有关人们对于天极在周代之前的祭祀情况,现存于世历史最早的古文献,就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九歌》,没有更早的存世资料了。

关于祭祀天极,古代只留下这个唯一资料,非常宝贵。

我们可以注意到,屈原是楚人,老子是楚人,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墨子与庄子都是宋人,而楚与宋毗邻。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因为武庚之乱,于是另外分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

可以说,宋国是殷商文明的遗留之地,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例如,道家最经典的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有一句千古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何谓“和”?可具体参见刘诚阳先生白话风水学之三《决定生命质量的原动力能量》)

那么道生一章句中的“一”又是什么呢?

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八百多枚楚国时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版本的老子《道德经》。

这一惊人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因为古墓下葬年代的原因,这些竹简都是秦始皇焚书之时不可能销毁的珍贵文献资料。

饶宗颐老先生认为,这个墓主应该与齐国的稷下学派大有关系。

在出土的竹简之中,其中又有一篇《太一生水》,可以说几乎就是老子《道德经》的简化解读版。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我们知道青铜器的造型构成是在模拟天象星宿,核心在于天极崇拜。

那么“一”是什么?

一就是太一,就是指的天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极这个一,生出了天,天是第二,二生出了地,地是第三,大地生出了万物,也包括我们人。

这里的一,二,三,其实是序数,而不是个数。

天极崇拜中的天极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或者是等同于西方上帝的存在吗?

老子《道德经》没有这样说,只是称之为“一”。

那么这个一,是由什么产生的?是道,道生一。

如果说天极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或者是等同于西方上帝的存在,那么在此就意味着,道生出了他;

如果说他是至高无上的话,那么对不起,老子《道德经》的意思是说,还有比他更高的,那就是“道”。

这个道,超越了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所说的道,包括后世占据主流话语权地位的儒家。

其他各家从来都没有这种超乎天地万物甚至太一(也就是天极)的绝对意识。

因此,怎么来命名他?挺难的。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于是老子《道德经》道篇第一章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特别注意,这里只言母不言父。

又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那么三生万物之后,说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是什么状态呢?

负是背负的意思,也就是说,是背对着天,面朝着地,动物都是这样。

我们有时形容农民劳作,也说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么,这个状态决定了,天是阴,地是阳,这样才是负阴抱阳。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冲气以为和!

其实很简单,阴是下降的,阳是上升的,只有这样,阴阳才可以交汇,才有冲气以为和。

原来天是阴,坤在上;地是阳,乾在下。

这个概念基本颠覆了周易的卦位。

周易——所谓周文王版本的演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呢?在后期的刘诚阳先生另眼看《封神》系列中会进行阐述。

任何人为刻意的文化颠覆,难免百密一疏,必然会存留下一些不那么干净彻底的蛛丝马迹。

例如,周易中的泰卦,就是坤在上,乾在下,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当然是“泰”;

否卦,就是乾在上,坤在下,天地不交,当然是“否”。只有冲气以为“和”,才是“否极泰来”。

明白了上古黄帝道文化中的天地阴阳定位,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子《道德经》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阴,柔,弱,虚,雌,下,水,若水,玄牝,因为“阴”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至于道家的庄子,其天道观与老子《道德经》完全一致。《庄子》有云: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同样是天阴地阳,上坤下乾。

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孔子。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孔子晚年学《易》,可以说是“韦编三绝”,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在《论语》中记载他感叹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要知道,孔子也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为什么孔子学易,会有如此感叹呢?

在《礼记·礼运》中给出了答案: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原来孔子在晚年才发现,商的卦序与周的卦序是不同的。当然,孔子的发现绝不仅限于此,于是乎在其临终之际,他发出了“予始殷人也”的悲叹!

孔子去世后,据说子夏带着老师留下的殷商《归藏》去到了魏国,在晋太康年间从汲冢魏襄王墓中,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同时出土过。

子夏传承孔子的“礼”,《礼记·乐记》有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这完全就是老子《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儒家翻版。

看来孔子这位殷商后裔,晚年最终还是认祖归宗,回归于传承自上古以黄帝为代表的道文化,并且将之传授于自己的部分弟子了。

附录: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刘诚阳道家思想解读——道文化的星象源流之天极篇

上一篇:香港教师毒咒警察子女“活不过7岁”,梁振英:教育界之耻

下一篇:中国联通发布“5G轻量化一体机”、“智造云·5G天极平台”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