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新中国大化肥诞生记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引进的13套大化肥为解决亿万人民温饱辟出一条新途径。
深夜,中南海。周恩来总理的目光仍停留在一份引进大化肥的专题报告上。“文革”动乱耗去总理许多心血,身困力乏的他抽笔挥毫,在专题报告上写下了深沉而凝重的两个字:同意。毛主席也很快作出完全赞同的批示。中国的化肥工业从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新与旧的碰撞
春色为大地添了一抹新绿。由秦仲达司长率领的中国化工技术考察团搭机飞赴西欧,对法、英、意、荷四国化肥工业进行考察,亲眼目睹了世界最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精明的外商看出中国考察团引进合成氨装置心切,纷纷作出报价,竞相“抢生意”。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引进一套,怎么样?”秦仲达问泸化副总工程师张博文。“我耽心,引进会有阻力。”秦仲达无言。他明白张博文说话为什么半吞半吐。眼下国内虽说柳枝已泛绿,桃花正含苞,可仍然寒气袭人。
毛泽东批阅、周恩来同意引进10套大化肥的喜讯,宛如温暖和煦的春风吹进人们胸膛,闪电般传遍天南地北。各省纷纷建立大化肥引进机构,不久,一批专家分赴各地调查资源并遴选厂址。
一股冷森森的寒气却骤然刮起。一个中国代表团赴美国访问,美方官员出于礼仪和友好,赠了几件小小礼品,其中一件工艺品是只蜗牛。正是这只蜗牛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波”。权倾朝野的江青无事生非,硬说外国人讽刺中国建设如同蜗牛一样爬行,平白无故地掀起一场“蜗牛事件”,并藉此斥责从国外引进大化肥是“崇洋媚外”。
阴风吹进副部长杨叶澎耳里。他朗声道:“引进大化肥成套装置是毛主席亲手圈阅的,有国务院正式文件,不用怕。”隔日,有人悄声提醒他:“您参加革命多年,这次千万别为引进大化肥装置而犯路线错误。”杨叶澎浩气凛然:“引进大化肥决不能拖延,出了路线问题我负全部责任!”邪不胜正。江青一伙无端煽起的“蜗牛事件”阴风,没刮久,便像幽灵似地烟消云散了。
根据协议,中国从日本东洋工程公司和美国凯洛格公司引进10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时隔不久,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转述了戴高乐渴盼访华的愿望。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再从法国引进3套大化肥装置。共计13套大化肥的引进方案拍板,并于1973年初正式拉开帷幕。
这回老外窘了
引进大化肥的消息传到云南,省长周兴悟出这是一次农业翻身的良机。然而,天然气在川南,即使国家同意云南引进大化肥,投资也相当惊人。思虑再三,他决定下四川宜宾安富镇。它地处金沙江畔,距川南天然气产区很近,是块风水宝地。四川省长李大章闻讯,十分爽快地应承了。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原宜宾地区的水东、水河、安富三个公社共计8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云南。水富县盖源于此。
彼时的水富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是有名的水、电、汽车、火车、通讯“五不通”。建造大化肥的艰难困苦由此可以想见。但是,人定胜天,无论多么“难产”,云南天然气化肥厂终归要来到人间。
一次,合成氨装置准备试车。有人打开三套联轴节护罩,发现联轴节像被原始森林中的千年古藤紧紧缠住,内外齿圈间全被黑色油泥堵死。真险啊,如果再迟几分钟,三套联轴节便会被扭断。在场的美方专家抬眼扫视一下中方人员,尔后用手指从轴承里抠了一点黑色油泥,轻狂而又无礼地涂在中方工程师徐元增的手上,冷然一笑:“徐先生,这就是你们中国制造的润滑油!”
羞辱,难堪,困窘。“我们会查清原因的。”徐元增尴尬地说。专家不理不睬,高昂着头走了。徐元增留在现场跟检修工一道仔细检查。很快又发现密封轴回油管线的脱气槽内同样沉积着大量黑色油垢。再打开密封油箱收集器,油泥更多。这说明症结不在润滑油。
一丝难以觉察的轻松感从徐元增眉宇掠过,问题可能出在密封油系统。现场的人越聚越多,不知谁冒出一句:“会不会是合成塔里的触媒粉尘?”
徐元增心中豁然一亮,很快回忆起装填合成塔触媒时,美方专家在现场指导,采用的是筛选法,将不少破损触媒筛掉。会不会是升温还原中触媒继续破损,由出塔的循环气将粉尘带入压缩机?
为了证实判断是否正确,徐元增找来一架废电话机,拆下磁铁,用磁铁去吸黑色油泥。这一试真灵,被铁催化剂污染的油泥一下子被磁铁牢牢吸住。真正的“元凶”找到了!事实最具说服力。不是中国润滑油质量差,而是美方触媒有问题!
美方专家要求打开高压缸,以便检查整个密封轴的油封,徐元增完全照办。缸内积存的厚厚黑色油泥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事故责任完全在美方。这回轮到“老外”脸红发窘了。
辟出崭新途径
天然气供应不足一直困扰着大化肥企业,沧州化肥厂首当其冲。国家计划分配的天然气只够维持生产8个月。有一年,大港油田连续3个月没供气,隔年又3个月停产。沧化上下,人人掉进冰窖似地凉透了心。厂领导更如芒刺在背,急得要命。
工程师吕炳水叹了一口气:“事到如今,只有去大港油田求救。”翌日,厂长王天喜、吕炳水等一行到了大港油田,他们得知天津民用天然气陡增,油田力不从心,无法增加沧化供气。书记高新生心一横:“天喜,咱得走出河北,走出冀中。”“对,去河南,找中原油田帮忙。”
那时,位于河南濮阳的中原油田正趋开发高潮,全省无用气大户,年节余天然气高达数亿立方米,答应每年供给沧化伴生气3—4亿立方米。哪晓得好景不长,中原化肥厂上马后,沧化供气量逐年减少,希冀濒于寂灭,沧化人不甘沉默,眼睛盯向“内功”。他们从世界银行贷款1100万美元进行技术改造,使机器能在低负荷状态下正常运转。其中由于普里森制氢专利技术的引进,全年可节省1200多万元支出。又与科研院校共同研制成功优化电脑控制装置,使合成氨和尿素装置生产控制技术达到当今先进水平,年增效益1100万元。
从1976年5月5日川化第一套太化肥装置投产,到1979年9月湖北化肥厂建成,引进的13套大化肥如同13根大动脉,给我国化肥工业注入了强大的新鲜血液,为解决亿万人民温饱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石油石化,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