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这样纪念大屠杀!永不忘记,也永不宽恕!
永不忘记,也永不原谅!
历史不容忘记,特别是那些屈辱!
12月13日,是南京大残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是中国人最惨痛的记忆。81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天的惨无人性的大残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会拉响警笛,警策世人,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永远不让悲剧重演。
每到这一天,总会回想起在以色列工作时的经历。重发此文,献给这两个苦难而顽强的民族。没有对罪责的真正忏悔,就无法取得别人真正的原谅。
有些事情,永远无法忘记;有些恶行,永远不能原谅!
(一)
细节,有时更能阐明问题。
记得当时刚到以色列不久,有一天,我搭乘出租车外出摘访。车快行到一红绿灯交换路口,突然发现,所有车辆都停了下来。司机打开车门,站到车旁肃立。
听到空中传来的喊笛,我明白过来,这一天是犹太人大残杀纪念日。这是以色列全国最肃静的时刻。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没有喇叭声,没有说话声,人们都走出汽车肃立。
道路旁,有一家超市,我看到,几位年轻妇女买完东西刚走到大街上。笛声响起,她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手里还拎着东西,默立在路边。
可以说,几秒钟内,整个世界突然间清静下来——刚才还车辆往来频繁的耶路撒冷大街,时间仿佛凝聚了,每个人都成了雕塑。
直到两分钟后喊笛声停止,一切方恢复正常。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但在这形式后面,展示出犹太人大残杀纪念活动的深进骨髓。
回到车上后,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历史上的这个不幸,停车,肃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这已经是最肤浅的了。”
“我无法想象在那种时刻,还有人会陆续行车走路,或者还会保持笑脸!”当被问到这样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时,许多犹太人都曾做出这样类似回答。
在这一天,我看到许多家庭都点燃了蜡烛。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纪念馆,哀悼死难的同胞,同时也向当年挽救犹太人的国际义人致敬,其中包括向埋葬在老城旁边的辛特勒致意。
在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是没有娱乐活动的。
电视节目上,主要是各种笔录片,既有当时集中营中的惨景,也有幸存者的现身说法。在学校中,老师也会给孩子讲当年的各种事件。在一些家庭,父母也会给子女讲民族苦难的历程……
这一天,在耶路撒冷大残杀纪念馆,总统、总理、议长、大拉比,都必然以庄重的面容,向死难者献上花环,总统、总理还要发表演讲,回忆历史惨痛一页,告戒犹太人勿忘这段最黑暗的历史。
(二)
历史,就这样在一代代人心灵的阵痛中传承。
大残杀纪念日这一天,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还不是以色列总统或者总理的发言,而是6名大残杀幸存者点燃六支大烛台。每一支不过二三十厘米高的烛台,代表的,却是罹难的100万犹太人。
烛火熊熊燃烧,是无数犹太人的冤魂在述说,更显现了犹太人自强的果敢信心——犹太人永不会被灭绝。
也可以说,犹太人现在这么团结,这么有危机感,就不能回避大残杀纪念这个人间浩劫。
以色列国旗下半旗为大残杀遇难者志哀
我听到了太多唏嘘不已的故事。
2004年的大残杀纪念仪式上,我在现场摘访,点燃烛台的6位老人中,有一位喊雷尔纳,当时74岁的他,出生于匈牙利。
他回忆说,当时,他们一群犹太孩子已被纳粹扒光衣服等候处死,孩子们面对似乎已无法改变的命运,哭成一片。
生死关头,纳粹军营里突然到了一批土豆,孩子们立刻被要求往分捡完土豆,然后再送来处死。这一转折,成为这批犹太儿童最后存活下往的期看。突然赶到的盟军,将他们从纳粹手中解放了出来。
1949年,雷尔纳辗转来到以色列,然后在这里生活工作;到2004年,他有了两个女儿,十个孙子女,三个重孙子女……
这样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这个外国人不胜感慨,更让爱国的思想教诲深进到每个犹太人心灵。一般认为,正是当年纳粹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大残杀,才使世界普及同情犹太人,犹太人最终得以在中东复国。
这正如雷尔纳老人所说的:“对今天的青年来说,知道我们过往的经历非常重要,当时我们之所以如此遭遇,因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象征600万被残杀犹太人的雕塑
(三)
600万犹太人,这是一个何其浩大的数字。
但他们,就这样消逝在了纳粹的铁蹄下。纳粹期看将这个民族彻底从这个地球上抹往,这个民族却努力铭记这些冤魂。
记得2004年大残杀纪念日,主题就是“直到最后一个犹太人,直到最后一个名字”。以色列大残杀纪念馆官员对我阐明说,纳粹期看杀尽所有的犹太人,我们则要觅觅到任何一个遭残杀的犹太人,同胞的名字,绝不会被忘记。
对犹太人来说,在新纳粹势力抬头的今天,搜集尽可能多的证据,提供难以辩驳的事实,既是对死难者的抚慰,也是对极右翼势力的最有力还击。
2004年以色列总理还是沙龙,在纪念大会上,沙龙这样说:
我们有责任往记住和缅怀每一个人(死难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故事;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追溯到他们每一个人,让他们的形象深进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子孙孙心中,这是我们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在历史长河中,搜觅数以百万计悄然消逝的小人物的名字,谈何轻易!但在以色列学者的努力下,以色列已统计出了约200万(至2004年)的犹太人姓名。他们的名字在互联网公布,但更浩大更艰苦的工作仍在陆续。
在这些活动中,耶路撒冷西郊的犹太人大残杀纪念馆,发扬着举足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大残杀纪念馆,该馆既进行着历史课题的研究,更承担着对公众的历史教诲任务。
教诲,更多是润物细无声。
在大残杀纪念馆里摘访时,我也多次看到一些犹太小学生在里面大声喧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难以避免的事,究竟这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随着他们对历史的更多了解,“他们肯定会改变一切,他们将牢记历史,他们将会为他们过往的轻率行为忏悔。”
在该纪念馆,经常可以碰到大残杀的幸存者,他们都是志愿者,来为参看者和学生们作历史讲解。
许多幸存者表达,历史就在他们脑海中,他们有义务传承下往。一个不忘记自己悲苦历史的民族,才能不重复悲苦的过往。听来,真的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我们有些纪念活动,似乎有时更集中在有限的几个纪念日。只有在普通中还能牢记历史,那么,纪念才真正成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与我们国内有些纪念馆喜欢用血腥场景表达惨烈主题不同,犹太人大残杀纪念馆不是简单的资料或实物展览,它的许多场所极具艺术匠心,让人在震动中感受历史的沉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大残杀纪念馆内儿童馆的浮雕
比如儿童纪念厅,建在一个山洞中,在通向该厅的狭隘的甬道尽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遇难儿童的头像。儿童强忍着不哭抽泣却又在哭抽泣的神情,让人无不为150万犹太儿童的悲苦遭遇感到震颤。
儿童纪念厅内,是大大小小的棱镜,三支烛形灯通过各个角度的反射,组成了一片惨淡的星空。点点星光,仿佛是孩子们布满期看和失看的眼睛。
厅内的广播中,播音员读着遭残杀的犹太儿童的名字,出生地,遇害年龄。深沉的嗓音,简短的概括,纳粹的罪责,有时真让人类自己都难以想象和接受!
悲痛而不血腥,繁重却让人深省。
(四)
对于大残杀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犹太人有着反常敏锐的神经。
每当有侵害犹太人事件发生,上自总统总理,下至普通百姓,都会一致发出愤怒的声讨。
这种团结性和一致性,正可能是这个流散两千余年的古老民族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因素。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2001年,德国一交响曲团赴以访问演出,当乐团公布,最后的演奏节目是闻名音乐家瓦格纳的作品时,大厅内立刻有人高唤“法西斯分子滚回往!”大部分看众立刻愤怒退场表达 *** 。
因为在犹太人眼里,与纳粹关系亲昵的瓦格纳,是残杀犹太人的帮凶,他的作品是犹太人必须唾弃的对象。艺术超越国界,但带有仇恨藐视色彩的艺术,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
再比如,有一年,香港地区接连发生一服装公司和一卡拉OK歌厅使用纳粹照片做装饰的事件,遭到以色列举国上下的一致谴责。在舆论压力下,香港有关公司拆除了纳粹图象。
当然,最让人感叹的,还是犹太人对纳粹战犯永不原谅的追杀。纳粹德国战败后,很多沾染犹太人鲜血的纳粹党人,逃到了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但以色列派出摩萨德特工,将一些人缉拿回案并处以极刑。
对犹太人来说,追杀纳粹战犯是正义行为,舍弃对他们的追究,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是对民族的背叛,是一种难以饶恕的罪责。任何一个以色列领导人,绝不敢在这个民族大义上有丝毫糊涂。
犹太人似乎也不接受战犯的忏悔。这可能与民族个性有关。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显得更豁达一点,比如,表达忏悔的日本战犯,总会受到中国人既往不咎的欢迎。这让犹太人是无法理解的。
对于那些恩人,以色列保持了极大的尊敬。在耶路撒冷大残杀纪念馆内,有一片精心护理的“国际义人园”,园中镌刻着曾在纳粹铁蹄下挽救犹太人的国际义士的名字。犹太人以这种最高荣誉向他们表达感恩。
在郁郁葱葱的园林中,你或许还可以找到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的名字。
二战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曾向数千名犹太人颁发了“生命签证”。一位幸存者引用哲人的话称颂他:“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芒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2004年2月,以色列“兹瓦特迪克”基金会特意向何凤山追颁人道主义奖。很多以色列官员、学生参与了颁奖仪式,主办方详尽介绍来领奖的何凤山家人,向孩子们讲述过往的历史和何凤山的义举。
犹太儿童代表向何凤山的女儿致感谢辞
我全程参与了颁奖仪式。在现场,一位老师因势利导问旁边的学生:“你们怎么看待何凤山先生?”
“他太了不起了”、“我们非常尊敬”。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假如你们当时处于何先生的状态,你们会怎么做?”老师陆续问。
一位孩子回“我们将向他学习,做一个正直、勇猛的人。”其他人点头。
细节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行,可能更让人激动。
颁奖仪式结束后,没有任何命令或暗示,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起,他们长时间鼓掌,目送出席仪式的何凤山家人和中国外交官走出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