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等人为何最终变成了明朝忠实保卫者
一
1644年春天,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城,崇祯帝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后自缢而亡。
在这道“罪己诏”中,崇祯帝痛陈:“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口口声声所骂“逆贼”,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直到死前一刻,崇祯帝还对“逆贼”骂不绝口,堪称恨之入骨,恨不得寝皮食肉。
可是,崇祯帝做梦都想不到,当他死后,李自成、张献忠等“逆贼”,竟然不约而同,调转枪口一致对外,成为大明王朝的忠实保卫者。有的如李定国,坚持抗清事业达10多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廷。
二
第一个举起反清大旗的是李自成。
在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实力最强,也最为崇祯帝痛恨。崇祯帝发了6次“罪己诏”,几乎次次都与李自成有关。然而,崇祯帝死后,李自成便在山海关与清军进行了一场恶战。此后,李自成就将清军当作了主要对手。在几次恶战后,李自成败退湖北,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麓被地主武装杀害,时年39岁。
第二个举起反清大旗的是张献忠。
1644年,当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明朝覆灭后,清廷对张献忠软硬兼施,一边派兵征伐,一边下诏诱降。张献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强了抗清的决心。1646年,张献忠率部离开四川,北上抗清。不幸在战斗中中箭去世,时年仅41岁。
三
李自成和张献忠先后去世,他们留下了抗清的火种。他们的部下,活跃于大江南北,采取“复明抗清”政策,辅助南明朝廷,抗击清军,抒写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幕。
在李自成方面,有郝永忠、李过、田见秀、高一功、刘芳亮、高桂英等人。事迹较为突出者为郝永忠。郝永忠本是李自成军中一名旗手,故名“郝摇旗”。郝永忠在李自成死后投降了南明政权,赐名永忠,因而得名。郝永忠多次打败清军,还被永历帝封为南安侯。10多年间,郝永忠转战于两湖和四川之间,于1663年被清军俘虏杀害。
在张献忠方面,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人,其中,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是张献忠的养子。早在北上抗清之前,张献忠就对养子们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归顺明朝,抗击清廷,“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在这5人中,李定国表现最为卓越。他拥立南明政权,成为永历帝的拥护者。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之战”中逼死清廷定南王孔有德,在“衡州之役”中斩杀清廷敬谨亲王尼堪,使得清廷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都感到害怕。清廷甚至打算放弃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7省,与李定国媾和。
张献忠养子孙可望的经历比较复杂。孙可望在在联明抗清问题上与李定国发生分歧,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孙可望投降了清廷,被封为义王。不过,就算这样,孙可望也坚持了12年的抗清事业。比之崇祯帝当初信赖的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人,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四
李自成、张献忠以及他们的继承者,为什么在清军入关后,变成明朝的忠实保卫者?这与他们的民族主义立场有关。
李自成、张献忠的身份都是农民,最初,他们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统治,无非是为了获得生存。他们与明朝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内部矛盾。而当清军入关后,这种内部矛盾就变成了民族矛盾。李自成、张献忠以及他们的继承者,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他们的战略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为此,他们愿意拥护他们原来的敌人:明朝统治者,来抗击新的劲敌:清廷。
他们,才是真正是“识时务者”。
反观南明政权,在整个弘光时期,其统治者都看不到这种变化,依然将农民军当作最大的敌人,甚至不惜勾结他们原来的敌人:清廷,采取了“联虏平寇”的策略,试图联手扼杀农民军。以至于他们一度将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封为蓟国公,大加奖赏,闹下荒唐滑稽的一幕。
【参考资料:《明史》等】
我来回答